編者按:清華大學教授馬貴龍,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電動自行車的技術研究,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電動車第一人”。馬貴龍教授早期的多項發明技術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和方向,并無償貢獻出自己的技術專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導著產業的技術發展。
訪談實錄:
一、技術研究歷程
記者:您在電動自行車行業是技術元老,能不能介紹下您的技術研究歷程?
馬:國內電動車最早出現的是輪轂電機,清華大學研制的“調速轉把”、“脈寬調制”在九十年代是比較新穎的技術,我當時作為發明人申請了技術專利。97年技術成熟后,電動自行車進入了產業化,開始批量生產。“大陸鴿”、“千鶴”、“紅旗”等生產廠家在此之前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但都處于技術研發階段。在98年國家標準(GB17761—1999)頒布前,日本在1995年11月2日通過了國家標準---腳踏助力,不允許調速手把,我和廣州“五羊”分廠“威士達”合作生產腳踏傳感器,順利通過日本檢測標準,并成為第一批進入日本市場的出口產品。
二、“鋰電池技術”推廣任重道遠
記者:您在電動自行車方面接下來的技術研究方向是什么?對于目前產業里比較受關注的“鋰電池技術”怎么看?
馬:很多電動自行車內部各個部件之間很多復雜線路相互干擾,一旦出現問題,不能馬上找出故障發生的位置。接下來的技術研究應該是芯片替代引線,發展“無線局域通訊技術”。例如,主控臺與電池,電機部分沒有接觸,但這幾部分之間通過無線通訊技術進行相互控制。
另外,人們所關注的鋰電池在很多技術指標上比傳統的鉛酸電池要優越,鋰電池的出現是電池技術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其電池管理系統技術目前尚不完善。從長遠看來,鋰電池的回收利用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鉛酸電池雖不屬于“綠色”電池,但是可以全部回收利用。而鋰電池的現有技術尚未能做到回收利用。目前廢棄鋰電池的處理方法大多是采用深埋方法,這樣的方法在造成污染的同時,堆積重量過多,達到一定深度和溫度的環境下容易引發電池爆炸。從這方面考慮,我認為,鋰電池的推廣在回收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需慎重推廣,否則容易產生新的污染源。
三、消費者需警惕市場誤導性口號
記者:現在很多廠家聲稱可以“自發電”,只要腳踩就可以發電,這項技術是否真實?
馬:在目前市場上很多電動自行車生產廠家的宣傳口號不科學,誤導消費者。比如“自發電型”電動自行車,稱人力騎車可以發電,這樣的說法是根本沒有科學根據的。只有車身裝備了能量回收系統,并且只有在制動情況下才能“能量回收”,所謂“腳一踩就有電”的電動自行車的電流上下來回反復,是損害電池的。消費者對這樣的誤導宣傳要時刻提高警惕,避免上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