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國內汽車生產商比亞迪開始向私人用戶出售新能源汽車。這家廠商雖然早就儲備了新能源技術,也早早推出了類似產品,不過新能源汽車一向是集團客戶所享用的,它是一項“B2B”業務,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正在等待政府的決斷。
這個決斷就是針對私人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發放補貼。原本在今年3月底有望推出的私人用戶補貼政策,卻遭遇了順延的情況。對私人用戶進行補貼,將極大地考驗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同時,也是解決用戶購買新能源車動力不足的關鍵手段。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缺位,令汽車廠商缺乏大規模推動產品上市的動力。以上海通用為例,其2008年推出的混合動力版君越,從上市到退市之間,銷售不過百輛。這款車雖然僅比普通版本貴出2萬元,但對價格極為敏感的國人,依舊不愿埋單。
國內汽車生產企業處在一種兩難境地中,一方面,他們渴望新能源汽車的詳細生產標準,渴望國家的補貼政策,渴望百姓們為新產品埋單;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大規模地推出產品會遭遇市場的“懲罰”,因為消費需求還沒有達到這一步,對于新能源車的幻想遠遠超過現實。
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微妙變化。幾乎每家廠商都有了自己的新能源產品計劃,各大廠家似乎也接受了這樣一種現實,即開始時,絕對不會把全副身家押寶在新能源汽車上,但作為一種潮流,必須緊密地跟蹤它的動向,并適時地推出產品。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曾經揚言“10年內誰大規模開展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誰將先不堪重負地倒下”的吉利在本次車展上將發布自己的新能源車。或許,新能源汽車浪潮正在裹挾著一些比較理性的廠家投入到這場“饕餮盛宴”中來,這仿佛買彩票,因為不想錯失潛在中獎的機會,所以不能錯失之前任何一個下注的機會。
除了中國汽車企業外,全球汽車企業也一樣面臨這樣的境地。2009年1月的底特律車展上,豐田發布了第三代普銳斯產品,這是2003年推出第二代產品后,時隔6年推出的新一代產品。該車型于2008年4月底實現了全球第100萬輛的銷售業績,
作為最成功的混合動力車型,普銳斯在全球市場的遭遇,也許多少能反映出新能源汽車的尷尬。作為1997年面世的普銳斯,經歷了12年銷量緩慢爬坡的過程,2008年,普銳斯在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了50.6%,銷量為31.4萬輛。
即便如此,普銳斯在美國全部車型銷量中,約為2.2%,而在日本國內同樣占比2.2%。以普銳斯為代表,新能源汽車在上述兩國的情形仍舊偏小眾化。變化不定的油價和層出不窮的低能耗技術,都讓“新能源汽車”作為一條技術路線,并未向外界展示出它對于整個產業的改變能力。
而普銳斯在發展中國家的境遇,可能更加代表這項技術面臨的困境。從全球來看,除普銳斯外,比其更早面世的本田Insight已早早退市,雅閣混合動力版也未能獲得暢銷,思域占到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10%;而通用汽車的產品占比為4.14%,至于其他廠商的產品只具有象征意義。
目前,在市場上流行的主流新能源技術分為三種: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而在豐田為代表的混合動力逐漸成熟后,目前研發的焦點已經過渡到后兩者。
“不過,除了混合動力技術外,其他兩種技術大規模商用還存在著很多技術瓶頸。”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常國鋒表示,以純電力驅動為例,包括電池組的協同作業,充放電的次數,電池容量和重量都并沒有達到大規模商用的要求。同時,工業化大生產和實驗室制造是兩回事,很多問題將在生產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后逐步暴露出來。
而燃料電池技術,因成本較之其他兩項技術成本更高,同時氫燃料的普及尚需時日,均被各家廠商作為一種遠期開發的實驗性技術。
事實上,新能源作為一項產業升級計劃,瓶頸還來自于周邊的配套設施。然而,投入巨大的周邊設施同時也給電動汽車的普及形成了高門檻。目前,全國加油站的數量為10萬座,以充電站數量為十分之一計算,每座投入30萬元計,1萬座將投入30億元,這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