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其實是個很趕時髦的城市,雖然說是地道的市民文化,但骨子里還是不甘落人后。
在新能源的這條路上,武漢很早就開始啟動,沒有確定未來方向時,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從武漢市出租車普及天然氣到武漢宣布暫停發展天然氣,之后,確定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這段路看似繞了彎,但沒有嘗試就無法給全國其他城市以啟發和借鑒,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地方政府更堅定要著力將武漢打造成新能源之都。
天然氣的“啞巴虧”
啞巴吃黃連的滋味不好受,在天然氣的問題上,其中滋味只有武漢自己心里最清楚。
筆者記得家里在改裝天然氣爐灶不久,武漢的一些的士就開始將油改氣了。這種改法也不是很困難,車后面都要背個很大的氣壇子。因為天然氣的價格和油價相比要少得多,筆者此前問過武漢的的士司機,如果在氣源充足的情況下,加上政府補貼每年近一萬(有些的士油改氣并未報告,所以補貼仍然按照油算),日子還是過得很舒坦的。
隨后,在推廣使用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方面也是大刀闊斧,武漢市全市共發展天然氣汽車9500多臺,實施鍋爐煤改氣工程300多臺,實施出租車“油改氣”8300臺,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居民生活及采暖用戶100萬戶、商業及公服用戶3200多戶、大型工業用戶150多戶,年用氣量分別達到了1.50億立方米、1.51億立方米和1.80億立方米。
這種大需求下,2008年開始,武漢市天然氣就供應不上,開始頻頻出現“用氣難”。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年還并非節假日回武漢,筆者家附近有兩家天然氣加氣站,途徑路過場面壯觀,的士排隊一直拐到馬路的另一頭,長長的隊伍讓人驚嘆。武漢當地的朋友告知,武漢的士交班的時間是晚上6點,要在之前把氣加滿,在炎熱的夏天,他們有的2點就開始排隊了,因為空跑也不賺錢。
這種情況極端到至2009年9月,“氣荒”加劇,部分出租車加氣站開始“斷氣”。 在多次暫停對出租車天然氣的供應后,武漢政府在去年年底宣布,全市“氣荒”形勢依然嚴峻,暫停發展天然氣汽車和出租車“油改氣”工程,并停止了壁掛爐采暖用戶的審批。
新能源的發展方向國家并未明確走哪條路,但對于天然氣的發展,更適合那些氣源充足的城市,由于天然氣是氣態燃料,不容易儲存和攜帶。為此,還需要加壓或液化以便裝瓶,另外要建造比汽油、柴油加油站投資都大的加氣站,并形成一定的網絡,前期的一次性投入比較大。
客車混動技術的成熟
在天然氣汽車同步發展的過程中,武漢市也在嘗試其他路徑。和筆者此前多次撰文所寫,未來的一段時間,混合動力將是作為過渡的階段,而最終純電動將是方向。武漢市也在探索后,最終確定這樣的發展路徑。
每次回武漢,總能看到大街上跑著揚子江的混合動力公交車,新能源所謂的量產上,現在依然是公共系統做得最好。
早在1994年,湖北省政府把開發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納入了省重大新產品開發專項計劃。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部發文,將武漢市作為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研制開發實驗基地。東風揚子江立即抓住歷史機遇,投入技術力量和巨大的資金,開發研究混合動力客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