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低碳經濟可以說破壞了事物原有的運行規律,顛覆原有的秩序,這種變動對于搞學術研究的學者來說,甭管你過去的學術造旨有多深,它已將新、老學者都安排到一個起跑點上。袁清謙卑自己的學術功底還很薄,但對于低碳經濟的學習和研究,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的去年七月份。
袁清:低碳經濟的思考者
——專訪經濟學人袁清博士
全球矚目的中國“兩會”剛剛落下帷幕,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出動員,他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事關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事關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事關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會外的袁清則不停地忙碌著他的低碳城市的研究和3.16北京暖通會。會間,他除婉言謝絕了一些活動外,幾乎與“低碳”相關的論壇、盛典和活動,無一例外的積極參與著。16日上午的“沃德綠暖人間北京路演”、16日下午 “中國低碳論壇與《散熱器采暖與地板采暖之比較》新書發布”、17日上午以低碳、品牌為主題的“中國暖通品牌盛典”。
一個星期后,北京紫檀行政公館的一樓商務會館里,一身挺括的灰格西服,身著考究帶著精致金屬袖口藍條襯衫的袁清博士,意氣風發,儒雅沉穩。面對記者事先準備好的 “低碳”的采訪提綱,袁清回答的從容而又激情。
翻開袁清近二十年的營銷史,釣魚臺國賓館,他與著名思想家、宏觀經濟學家劉吉同臺破解國內很多企業“低迷的市場現象”;人民大會堂•企業家峰會,他直面叫板著名營銷專家路長全的“駱駝”與“兔子”的理論,巔峰對決,直至握手言和。在國家及一些省、市的營銷論壇中袁清常感慨孔子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袁清坦陳,白日化的市場競爭,管理者們必須主張進入世界看世界,必須從變動的現象出發,觀察其背后的理論,一味的沉迷于過去大師、學者的營銷理論中,我們的思想只能被禁錮,所謂老子所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可能正是因為他理解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去年七月份左右袁清開始廣泛學習和研究低碳經濟,而今袁清儼然成了低碳經濟的思考者。“后哥本哈根時代”、“低碳城市”、“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社會”、“低碳社區”等等迅速“躥紅”。作為有著對新經濟理論的探索和在暖通空調業從事市場工作10年的袁清博士,自然擔綱起對于低碳經濟和暖通空調產業的低碳研究。
我們正在沒有選擇的走向“低碳經濟”
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面前,美國人一直引以自豪的高碳生活方式已經走入死胡同。對于中國來講,即使沒有金融危機,過去粗放生產方式的去物質化和消費過程的高物質化并存,以及主要依靠投資增長的模式,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相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能源與環境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按照目前的發展模式,中國人要達到歐美國家的生活水平,需要兩個地球,這顯然不可能。另外,維持中國的快速發展就GDP而言,每年發展下限是8%,而我們的資源僅能支持經濟發展到4%,并且很多資源已經過度開采。對于我們來說,要想發展,必須做出選擇。中國政府必須強勢扭轉、改變目前的發展方式,讓中國的發展模式、產業格局真正符合可持續發展。
袁清在回憶起三個月前哥本哈根會議的情景時,這樣描述:成千上萬的人為了共同創造一個關乎地球和人類未來的童話,拉開的馬拉松式艱難談判,會后雖融化了冰山的一角,但圍繞著減排責任分擔的博弈和較量已具“白熱化”。中國至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二氧化碳40%~45%的承諾目標。
發展的戰略問題,對國民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低碳經濟勢在必行。90年代國家大型企業局長秘書背景的袁清,至今還養成著每天必看《新聞聯播》,每天必讀《經濟日報》的習慣,當然在他的案頭上《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第一財經》等經濟類的報紙更是多達近10份。對于國家政策和經濟的走向,是從事城市經濟和一個微觀產業的規劃、經營的重要依據。
袁清在《低碳城市,鶴壁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寫到,一個城市的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其自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找到發展機遇。發展“低碳城市”,可打出“低碳城市”的新名片,其不僅可以吸引資金和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還將提高能源效率、優化經濟結構、促進消費者行為的低碳化,它還能使城市的文明形象得以進一步的提升,從品牌營銷學角度看,推出“低碳城市”建設,又是搶占了城市的低碳、生態的“心智資源”,贏得了與其它發達城市的“競爭支點”,以微妙的改善與他們的力量對比,用“低碳城市”的利用尖刀插在競爭對手的空白處,可更多的贏得“低碳城市”品牌的先機。另外,城市的低碳化還可以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體系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有著相當長的產業鏈,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經濟力量,影響發展和競爭格局。
在近期的中國低碳論壇和意莎普組織的《散熱器采暖與地板采暖之比較》新書發布會上,袁清稱,“低碳”已成為貿易經濟的新趨勢。圍繞著產品的低(高)碳,會引來貿易條件、國際市場、技術競爭、營銷戰略、消費者偏向新格局的重大變化。對于暖通空調產業更不例外。
袁清分析道,消化和滿足我們暖通空調產品市場的“低碳建筑”,已紅火起來。研究“低碳建筑”產生的背景在于,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的為高能耗建筑,既有的400億平方米的建筑中,95%以上的是高能耗建筑。有資料表明,建筑能耗占有我國總能耗的40%以上。因此,建筑節能會成為國家重點的節能減排對象。建筑要減少碳排放,除住宅產業化的一條重要路徑外,包含暖通空調產品在內建筑部品的低碳生產、安裝,包括生產過程的低碳排放,便成為了建筑節能的重要環節。
讀過很多袁清的文章,都能看到他經濟成分之外的一種灑脫與浪漫。聯系低碳經濟時,袁清這不又引用了狄更斯《雙城記》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袁清說,當初這句話是用來描述工業革命的蓮勃發展的景象,如今他會見證著暖通空調產業邁進低碳革命之路。
暖通空調產業的低碳研究應該緊緊圍繞著包括暖通空調產品上游的供熱節能改革,暖通空調產業中主要的地源熱泵產業的興起、采暖散熱器綠色制造與節能、地面輻射采暖業的理性成長、中央空調系統節能辯證應用等等。袁清顯得執著與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