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黃河源區湖泊水深、水質等情況的監測調查,結果發現:黃河源區湖泊深度、面積均有變化。
在此次考察中,研究人員在“黃河源頭姊妹湖”之一的扎陵湖湖面上經過一次完整的科學監測,發現這一湖泊平均深度在20米以上,最深處達33米左右。而以往的資料記載中,該湖的平均深度僅約9米。研究人員還發現,近年來黃河源區眾多湖泊的面積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擴大趨勢。據遙感監測,鄂陵湖、扎陵湖、冬給措納湖等大型湖泊面積均有所增大,增大幅度在0.5-47平方公里不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杰說,湖泊水位的升降主要取決于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和蒸發量等因素。自2004年以來,黃河源區湖泊的入湖流量、湖面降水量均在上升,而蒸發量出現下降趨勢。該情況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出現了由暖干化向暖濕化轉變的趨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是我國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綜合研究機構。而上述調查屬于科技部“十一五”項目“中國湖泊水質、水量和生物資源調查”。 據悉,明年該所將對長江源區湖泊進行實地測量和數據分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