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建筑壽命只有30年”的說法被輿論關注,另一個建筑節能標準問題也成為行業焦點。
洲聯集團五合國際副總裁盧求對記者表示,建筑碳排放的計算方法和標準都需要作出修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改變目前的單純關注施工環節的碳減排工作,而是應該從設計環節入手,以建筑全壽命周期(70年或更長時間)來設計建筑碳減排標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和科技司巡視員武涌在第六屆綠色建筑大會上表示,過去只關注單體建筑是否達到建筑節能的設計標準,下一步要關注的是怎樣進行區域性推動;過去單純關注施工環節,應該轉為關注從設計、施工、運行直至拆除的全壽命周期;之前單純關注節能,應該轉為全方位考量,即關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境保護。
隨著低碳經濟的興起,很多建筑都希望做成低碳建筑,但是低碳建筑標準缺乏的現狀,成了障礙,而 且出現了低碳建筑魚龍混雜的情況。
盧求表示,中國應該加快低碳建筑評價標準和設計標準制定步伐。日前,德國DGNB(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ertificate,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體系)綠色生態建筑標準最大的亮點在于首次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引入碳排放量的科學計算方法。
DGNB可持續建筑評估技術體系對于建筑碳排放量的計算原則是:分別計算建筑材料在生產、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過程中每個步驟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碳排放總量。
全壽命周期計算碳排放總量的意義,在于能夠糾正當前節能建筑認識上的一些誤區。
目前,有的節能建筑簡單追求采用更多的新能源或者節能技術,而忽略了相互之間的協調性和所能達到的綜合效果。結果就變成了一種簡單的技術的疊加和羅列,建造的“節能”建筑并不能達到真正節能和環保效果。
“在城市建筑上盲目推廣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技術,由于這些技術的應用受到許多限制,最終節能減排效果有限”,盧求稱。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也強調,要采取全壽命周期的分析方法,在設計、施工、運行,特別是拆除再利用方面都要使我們的建筑對環境的干擾達到最小,建筑壽命也應該從現在平均35年提高到100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