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討論會開始20多分鐘后,總有一個端著盤子的禮儀小姐上臺,拿走嘉賓桌子上的礦泉水瓶,然后放下一瓶新的。這些被拿走的礦泉水瓶中往往都還有半瓶水,而我基本沒見到一個嘉賓拒絕過。
這次博鰲亞洲論壇的主題是“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約2000名代表從全國甚至全球各地,飛到美麗的博鰲來討論“綠色”如何來引領亞洲的經濟成長,這還不包括隨行人員、工作人員和媒體。
“低碳”已成為全球化潮流,但過程卻有些奇特。
在200年工業化的浪潮后,人類終于認識到了文明的代價,意識到學會與自然更好地相處了。但是,“低碳”產業如此的具有外部性,以至于各國在這方面爭論的重點也落在誰應該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上。
“低碳”迷失了。經濟危機卻成就了“低碳”。
全球正開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但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新的增長動力在哪里?這時,“低碳”很容易就成了我們要緊緊抓住的救命稻草。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雖然政治家們沒有取得期望的結果,卻成功地向全球推廣了“低碳”這個概念。
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筆者參加了《財經》雜志的年會,晚上的議程就包括“低碳”。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專家言論包括:“低碳”就如第四次工業革命,前三次中國都錯過了,這次可不容有失;不管地球變暖到底與人類活動有沒有相關,一旦全球在“低碳”方面達成共識,我們就一定要做,才不會被排除在主流世界之外。
曾經被視為負擔的“低碳”突然成了“金礦”。
低碳是否又迷失了?因為追求“低碳”并不只是發現了另一個財富保障。
在博鰲一場“低碳能源:亞洲領先世界的機遇”的討論中,當主持人問在場觀眾中有多少支持亞洲需要在降低能源消耗中發揮作用時,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而當主持人追問,多少人支持亞洲國家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達成這一目標時,現場一時無人舉手。主持人評論道:“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在博鰲論壇現場,新聞中心扔了不少紙杯、相關機構的宣傳資料,會場的冷氣較強勁,會場資料還是單面打印……
博鰲論壇理事長拉莫斯在會議上說,減少排放要從博鰲論壇組織做起。當時他指著現場西裝革履的嘉賓笑稱,以后參加博鰲論壇的男士要穿襯衫短褲,女士則穿比基尼。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做要遠比說重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