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已經勢不可擋
光伏業是在地方政府利益推動下形成的,因為沒有統一規劃,無序發展的負面作用開始顯現,現在歐美一雙反,包袱就甩給了國家。
在2006年到2010年之間,國內光伏產業的產能,呈幾何級增長。根據歐盟的計算,2011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總價值210億歐元的太陽能面板和相關部件,出口量占中國光伏制造業總產量的70%。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陰影下,國內光伏企業之間低價競爭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觀。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現負毛利率。因此,即便未來光伏市場需求重新回暖,但企業如果繼續為消化庫存而低價銷售產品,那么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仍長期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
“我們只能承受10%的稅率。”中國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特別助理陳卓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介紹說,歐洲對中國進行雙反,不但對歐洲光伏企業有利,對歐洲的采購商同樣有利。據他介紹,他曾與歐洲人交流過對中國光伏業的認識,歐洲人認為,中國光伏業是政府一手發展起來的行業,對中國光伏業的認識就是高污染和政府補貼。
曾有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光伏業是在政府補貼下成長起來的行業,即使在歐洲也需要政府補貼才能正常發展,如果歐美市場大門都對中國光伏企業關閉,中國光伏業要想活下來,只能尋求國內市場。
而據統計,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地方政府規劃建設千億光伏產業園區就達到20個,規劃產值達到2萬億元,而據EPIA預計,2015年全球光伏裝機約為45GW。如果不是危機提前到來,這一數據可能會更早實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市場也無法滿足,根據我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測算,我國確定的光伏裝機在“十二五”期間達到30GW,平均每年總共裝機容量可達到8GW以上,幾乎達到2010年鼎盛時期的水平。
但超過50GW的產能,遠遠超出國內市場容量,淘汰大多數企業是必然趨勢。大宗貨物交流平臺金銀島分析師謝其實說,不管是不是國有化光伏企業,行業內的優勝劣汰優化組合的策略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發揮規模效應,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減少惡性競爭,從而形成更加活躍更加規范更加有競爭力的行業格局。
據記者了解,目前大批企業已經停產,甚至有企業在光伏業形勢好時建設,等即將投產時形勢急轉直下,未投產便停產,這樣的企業大量存在。
救市效果有待檢驗
“保大棄小”政策發布以后,企業都希望能借機振興。英利能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政府的政策對行業發展給出了明確的指引,將進一步加速產業調整,保持健康穩健發展。作為英利來說,將繼續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技術進步,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推動光伏平價上網時代到來,同時保持并鞏固國際領先優勢,推動我國光伏技術進步。
“保大棄小”的措施分戰略層面、市場層面和技術層面,從不同的層面講,保護的方式和目的也不一樣。在技術層面,以單晶硅和多晶硅為例,這不只是光伏業需要晶硅,半導體業也需要晶硅,這種技術先進、國內經濟發展需要的東西,政府要保、也必須得保。這也是戰略的需要。
但在市場方面,則更應該尊重市場規則,現在對企業的保護是無奈之舉,關鍵還是要尊重市場經濟游戲規則,“企業像孩子小的時候要進行保護,長大了就需要自己去闖”,這位不愿具名人士說。
因此,業內普遍認為“保大”就是要保證光伏并網發電,如果并網就能消納,能夠很好地解決新能源比例的問題,如果“保大”不能解決并網問題,保住大的企業也會再次出現新的問題。并網是問題的關鍵。
但“保大棄小”政策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尚待觀察。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副總裁程鵬認為,對所抓的企業,這段時間日子好過一些,現在給了資金、市場,現在能緩過勁來,如果企業這段時間調整好,就能活過來。
但根據以往的經驗表明,愿望與現實往往存在距離,以當年家電行業的調整為例,當年的熊貓、黃河等家電企業,都是政府保護的大企業,但它們都不存在了。而當時所謂的小企業創維和TCL成了知名企業。
發電企業不愿意進入光伏發電行業,現在在政府要求下,會有限進入,但是否能堅持下去也是個問題,目前國內對非公扶持的“36條”公布以來,在國家要求時,有關方面和國企就會抓緊扶持。
程鵬也認為,開啟國內市場存在許多困難,因為國內經濟水平有限,承受不起更高的電價,光伏發電成本太高,國家對光伏業的補貼遠遠低于歐美,新能源發展有限。在這種內憂外困的情況下,不受扶持的小企業日子肯定難過,但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來也完全有可能,現在對小的企業是一種考驗,會比受扶持的企業更健康,生命力更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