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之一是缺公正的“裁判”
在節能服務行業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行業問題也逐漸暴露。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大幅增長,但普遍存在規模小,產值不高,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大部分節能服務公司技術服務能力和資金實力都較弱。
據悉,節能服務公司是通過與客戶分享項目實施后產生的節能效益來贏利和滾動發展,項目初期都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來進行投資,少則百萬元,多則千萬元,而其投資回報時間通常在3~5年左右。“因此在實施了一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以后,企業還想做其他項目的話,資金周轉就可能會產生困難,致使企業融資需求迫切。”譚滿章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節能服務行業進入比較容易,然而如果企業想長期深入地在該行業中發展壯大的話,融資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不少用能公司由于缺乏誠信,使得提供節能服務的節能公司面臨融資的“窘境”。“首先是數據的質量問題,目前來看,缺乏一個合理公正的第三方對節能成效數據進行核實和驗證,大部分時候是用能單位在提供。這樣問題就出來了,用能單位既是使用方,又是"裁判",那么即便他們把節能發揮的功效說得很低,提供節能服務的公司也很難去辯解。還有一點,退一步講,即便用能企業提供了非常準確的節能功效數據,但是也經常發生拖欠付款的現象,很多用能公司往往以自身經濟困難為由而傾向于將付款時間拖欠很久。”譚滿章指出,不管是哪種形式,都對節能企業自身進行項目再融資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同時,也傷害了很多節能企業的積極性。
“節能服務行業在國內剛開始的幾年,因為融資不足而夭折的約占到了當時企業總數的80%左右,剩下大約20%除了國企和外企,很多當時都是依靠風投的介入而存活下來的。”譚滿章感嘆。
節能企業需提升服務質量
自身能力建設是企業變強的必要條件,業內人士指出,節能服務企業自身能力主要包括技術能力、融資能力、設計能力、施工能力、管理能力等。“僅就技術能力而言,國際知名的節能公司無一不以技術創新占據產業鏈的高端,這類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者知識產權,多為輕資產、快增長的高科技企業。企業成立之初,規模較小,但憑借其技術優勢能夠迅速做大做強,占據產業鏈高端。”王小康指出。
對于如何提升節能服務企業自身實力,譚滿章表示,作為節能服務企業,首先企業自身必須具備核心的技術優勢,其次節能服務行業作為一個服務行業,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服務平臺。“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譚滿章強調。
業內人士表示,核心的技術優勢,是指該項節能技術必須由節能服務企業獨立研發。同時,節能服務企業要想成功,眼光不能僅僅盯著某一項節能產品或者節能技術,更重要的,是從用能單位企業工業鏈上每一個生產工作環節上入手,通過形成整套的節能技術系統去實現節能。“以前國內很多節能公司做的都是低級活,哪個地方耗能節哪里,但問題是單個產品可能在工業鏈的某環節實現了節能,但在后續的生產環節中又耗了更多的能。所以更需要從整個工業產業鏈的角度入手去完成節能。”譚滿章指出,節能公司不僅僅需要從企業內部各環節出發,更需要從企業和企業之間,從產業視角出發更好地實現節能。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很多節能服務公司的交易僅僅停留在賣出產品的階段,而對于節能服務企業來講,除了節能產品之外,還需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如果節能產品不能和用能企業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用,那么即便產品設計得再好,那也是一堆廢鐵而已。”譚滿章強調,節能服務企業首先在銷售節能產品之前,就需要聘請業內專家深入企業進行調研,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設置節能方案,調整節能產品性能。“有些時候,甚至需要我們對用能單位進行產品操作管理的培訓,這樣用能單位也會很高興,因為他們買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完整的一整套專家服務。”
“也因如此,民營資本進入節能服務行業,在調整好心態的同時更要有長遠的眼光。節能服務行業并非高暴利行業,也許項目剛開始啟動之時會有很高的利潤,但如果想真正做好,后期仍需要源源不斷地為該項目提供優質的節能服務,這些都會吃掉部分利潤,但從長遠來看,這對節能企業自身發展是有利的。”譚滿章指出,節能服務企業需要有對節能項目持續長久投入的打算,而不能僅僅是“一時興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