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2008年11月19日宣布的一項法案,令世界各國表情復雜,至今仍褒貶不一。該法案規定:從今年1月1日開始,歐盟將征收國際航空碳排放費,即航空“碳稅”。也就是說,世界上所有航空公司的飛機只要在歐盟境內機場起降,都必須繳納為超過免費配額的碳排放支付一筆費用。
此舉一出,立即引來各國“站隊”。支持者認為,該法案補充了排放增長造成的環境效益損失,符合人類發展終極目標;反對者認為,歐盟這是借環保牌設置貿易技術壁壘,此舉超出歐盟管轄權限,違反了有關領空開放協議。但不管世界如何看待,歐盟對此的態度是堅定如一。今年6月11日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第68屆年會上,歐盟再次重申:航空“碳稅”將如期征收。
但時至今日,出于各自利益考慮,這些宣言都成了泡影。數月前的29國聯盟,如今只剩下中印兩國仍在“戰斗”。其他各國的倒戈,背后仍然是經濟利益的較量和分配不均問題。如按照規則,各航空公司要在今年6月中旬前向歐盟提交2011年的碳排放量數據,以此核定“稅錢”。美國前后不一的心態是因為:美國之前反對,是害怕全球航線支付的碳排放成本都落入歐盟口袋里,如果歐盟未來允許其共同制定民航業碳減排規則,美國就會配合歐盟對他國施壓。俄羅斯則希望當一個旁觀者。而歐盟之所以還在努力,也是因為背后的巨大利益集團牽制。6月11日,歐洲最大的空中客車公司客戶事務首席運營官雷義的表態,被認為是“綠色買路錢”背后“灰色”貿易戰的一部分。雷義表示,在征收航空碳稅的問題上,空中客車和中國政府的立場是一致的,歐盟的做法是錯誤的。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歐盟“后院起火”的原因,來自于中國最大航空公司——國航董事長王昌順的表態:中國航空業將按照既有計劃,到2015年底每年采購150至200架飛機。
規避內傷 有路可尋
劍拔弩張的局面下,也有好消息傳出。6月11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表示,為照顧各國利益,目前正在制定一個限制碳排放的全球統一方案。其實這種做法,也是歐盟尋求避免“灰色”貿易戰造成內傷的好措施之一。
很明顯,航空“碳稅”是一把雙刃劍。正如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微博中所說,依靠在現行國際經濟政治體系中的優越地位,歐盟還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強行實施航空“碳稅”等形形色色的經貿壁壘,但這些做法最終也將傷及歐盟自身。比如歐盟現在通過這種制度是在貿易方面加大新的制衡手段,加大其綠色技術出口能力,并以此作為征收航空“碳稅”的交換條件。但與此同時,航空“碳稅”可能引發國際經貿爭端,并可能抑制流向歐洲的航空客流,這對歐盟的經濟復蘇十分不利。
對我國而言,歐盟航空碳排放交易制度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胡曉紅建議,在國際社會對歐盟航空“碳稅”的域外效力存在質疑情況下,我國應盡快啟動中歐新雙邊民用航空運輸協定談判,實施“碳稅”制度并逐步推行碳排放總量控制和交易制度,以便從制度上防范碳成本差異,保護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