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獨家新聞 天壕節能科技:“合同能源管理第一股” 記者在該論壇上還了解到,一周內,將出現首家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打業務的國內首家上市公司———天壕節能科技股份公司。該公司已于6月6日獲得證監會批文,目前正在進行三地推介。公司定于6月18日進行申購,這家擁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環保節能概念”的企業也將成為滬深股市“合同能源管理第一股”。
側記 合同能源管理:糾結于市場,博弈于政府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就此話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中國,沒有好辦的事,也沒有辦不成的事。”
這句話放在討論合同能源管理的語境中,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首先,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市場行為,所以不能簡單地利用市場供需原則來操作,這是合同能源管理“不好辦”的外部原因;其次,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經濟核算問題和政策問題,而是一個集中了多種要素的綜合工程,這是合同能源管理“不好辦”的內在原因;最后,由于中央政府在主導整個節能減排國策,所以,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是合同能源管理最終必能開花結果的決定因素。
戴彥德也拿“合同能源管理第一股”天壕節能來說事兒。一家民營企業,能夠突破重重困難,在競爭激烈的上市征途上殺出一條血路,必然經歷了無數從“不好辦”到“辦成”的磨礪。
以廣東為例,每節約一噸標煤,國家補貼240元,省里再配套160元。還有地市補貼及其它技改、環保項目經費以及等同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減免,看起來是非常誘人的。
但要把這些利益兌現,兌現以后項目公司與業主如何分賬,這里面牽扯的市場資源和政府資源絕對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清楚的。
記者了解到,大型能源機構如電力、石化、核電已經開始啟動節能戰略。其做法是收購在節能服務、合同能源管理方面有獨特技術或手段的小型技術管理型企業,為國家強制減排政策實施做鋪墊。
對小型技術管理型企業而言,能夠搭上央企巨輪,無論是糾結于市場,還是博弈于政府,都將更加順當。
這也許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節能減排國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