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再生水利用率力爭提高到15%,而該指標在2010年則是不足10%。何愿平說,這一行業(yè)才剛剛開始,就好像飛機在跑道上加速。而隨著農(nóng)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nóng)村也將是一個很大的空間。
作為擁有全球三大水務公司之一的威立雅環(huán)境集團,其董事會主席兼CEO安東尼·弗萊羅日前也告訴本報記者,“水是非常寶貴的,只使用一次太可惜了。”他們正在中國推廣新技術,一方面降低工業(yè)用水,比如在天津堿廠,就通過去鹽水和冷卻水技術,使得對原水的采用量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在尋找水中的資源。
“4月,我們在歐洲布魯塞爾,簽訂了一個新的合同。這個合同實際上是世界首例的合同,我們從污水廠的淤泥當中,通過生物技術成功從中提煉出生物塑料,可以代替用石油來生產(chǎn)塑料這樣一個新的工藝。”而這無疑將開啟一個新的寶藏。
提標非普適
但是,一位長期從事環(huán)境工程和水污染控制的專家也對本報表示,污水處理不單純是資金和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整個制度體系的建設。“并非提高標準就是好的,要結合不同城市的特點,用有限的資金,抓主要矛盾。”
該專家表示,提高污水處理標準的初衷是希望全國的河流變清澈。但事實上,問題并非這樣簡單。
以上海為例,大部分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并沒有排到黃浦江,而是排到海里。因此,即便是將標準提高到一級A或者一級B,改善的是沿海水質,對上海內(nèi)河水質的改善微乎其微。同時,東海環(huán)境的污染90%以上是由長江水帶來,上海排污對其的影響非常小。
因此,上海是否真的有必要把標準提高以減少很小的污染?“同樣的錢,花在污水處理廠提高出水水質上,也許只解決2%的問題;而花在長江上,也許能解決10%的問題。”該專家如是說。
即便是上海市民關注的黃浦江、蘇州河的水質,這位專家表示,也與提升污水處理廠的標準關聯(lián)度不大。黃浦江、蘇州河的污染更多來自于工廠非法排污。很多工廠的生產(chǎn)和生產(chǎn)污水并沒有進入排水管道,而是直接排到河道中區(qū),所以,截污納管對改善上海內(nèi)河的污染情況來說,可能更重要。
張全此前也表示,上海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規(guī)模、處理水平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排在前列。但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還是有挑戰(zhàn)的。他還說,上海新建的污水廠,包括太湖流域特別是限值地區(qū)的已建污水廠都已達到一級A標準。但也有一些老的污水處理廠,建成年代甚至追溯到20世紀初,本身執(zhí)行二級標準。這勢必要對一些老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投入、改造。
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到“十二五”末,上海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10萬立方米/日左右,全市鎮(zhèn)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與此同時,該市的“截污納管”行動也已全面啟動。
即便是污水資源化,前述專家同時指出,也并非適用于每個地區(qū)。比如我國北方城市缺水,污水資源化比較適用。但對于水資源相對富足的南方城市,污水資源化就缺乏經(jīng)濟動力。
何愿平算了一筆賬,目前污水處理行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的一次性投資約為2000元/噸,運行成本則主要是電費。膜處理技術出水標準較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高,成本也高出5%左右。
與此同時,該專家覺得,污水資源化是否真的具有預想中市場潛力,還要看中央的決策。“假如政府更加主張南水北調,那么污水資源化的壓力就會小一點;相反的話,資源化的設計制度和措施就相對緊迫得多。”
不僅是資金和技術的問題,污水資源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整個制度體系的建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