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雁也指出,節能樓不節能可能是由于運營維護不當導致。
他舉例指出,太陽能熱水既環保又節能,但如果用在寫字樓就很難派上用場,而是和住宅、醫院等更為匹配。同樣,光伏發電雖好,如果沒有合理的用電途徑反而是種浪費。
“所以綠色建筑在設計時需要考慮使用中的匹配問題,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運營管理也至關重要。”曾雁說。
實際上,運營管理不當在我國綠色建筑中普遍存在。據汪維透露,我國通過綠色建筑標識的建筑中只有6%真正實現了綠色運營,“問題相當嚴重”。
“真正的綠色建筑應該是建成后經過1年的運營才能評選。現在為了鼓勵發展,先評了綠色設計標識,只針對設計圖紙,但真正運營1年后重新申報通過鑒定的綠色建筑全國只有10多座,上海只有5座。”汪維說。
問題是,開發商往往只負責建設,無法讓其參與運營綠色標識的評價。
況且,很多地產開發商還停留在炒作“綠色建筑”概念的階段。
曾雁認為,讓用戶甘心接受更貴的綠色建筑有兩條途徑:一是在實際運營中成本降低,獲得收益;二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居住舒適度。
汪維也表示,財政部此次高額的星級補貼肯定是向綠色運營標識傾斜,停留在綠色設計的建筑將無隙可乘。
政府重任
去年,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提出,加快綠色建筑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并斷言“十二五”期間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將從“啟蒙”階段邁向“快速發展”階段。
但從現在看來,成本仍是綠色建筑發展的最大障礙。
由于采用多種環保技術,綠色建筑的成本勢必較高。因此,目前我國政府和國企投資的公共建筑中綠色建筑比例較高,而綠色住宅較少。
上海市是我國較早開展綠色建筑研究和示范的城市,公共綠色建筑推廣較好。截至2010年底,全國100多座綠色建筑中,上海市有30余座。并且,上海還借助世博會的機會使得綠色建筑的理念在市民中得到普及。
汪維介紹說,在上海市的經驗總結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政府重視,給予綠色建筑強制性、引導性、鼓勵性政策。
例如,市政項目都要求建成綠色建筑,包括標志性的上海中心大廈也將打造成3星級的綠色建筑。在很多地塊招標中,政府提出了綠色建筑的要求,提高了綠色建筑的推廣量。此外,上海市把綠色建筑列入了節能條例,使之享受和節能建筑一樣的資助。
據汪維介紹,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其他的變通政策,如對屋頂綠化給予容積率的補貼等,也對推廣綠色建筑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各城市都在積極推動綠色建筑。2011年,已有200多座建筑獲得綠色建筑標識,比2010年高出一倍。
“長遠來說,中國發展綠色建筑還是要靠政府推動。”汪維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