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海峰表示,歐洲新興市場的崛起出乎其意料,其認為行業事實上未如外界想象那么糟糕,“我們2011年和2010年的收益是差不多的,但2010年是行業紅火期,2011年則是低谷”。
作為全球第四大組件廠商,阿特斯全球市場高級總監張含冰告訴記者,阿特斯先前主要向歐洲銷售組件產品,現在也計劃在當地建電站,“如此既可以與自己的組件生產無縫對接,又可以增加額外收益率”。
“雙反”或暫緩
繼成功推動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后,在過去的三個月中,德國最大的光伏組件企業SolarWorld一直在試圖敦促歐洲做出同樣的立案裁決。
SolarWorld董事長Frank Asbeck在近期接受采訪時,將矛頭指向了德國政府和中國企業,認為前者的光伏電價補貼削減政策將行業“推向危險之中”,后者獲得了中國政府近200億歐元的支持,由此造成不公平競爭。
“我們沒有拿到政府方面補貼,這是有據可查的。”張含冰對此表示不滿,阿特斯電力目前在歐洲有50名雇員,幾乎全是歐洲人,而質優價低的中國組件的銷售,帶動了當地光伏市場的成長,讓歐洲民眾享用到更清潔的能源。
真正商業化肇始于2001年的中國光伏產業,用10年的時間在全產業鏈上做到了世界第一,并助推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2011年12月,晶硅組件價格降至1美元/W,較之2010年底的1.70美元/W下跌41%。
王學軍分析,目前德國光伏上網電價補貼為0.18歐元/度,至今年6月底或降到0.15歐元/度,“如果沒有中國組件廠商的貢獻,根本不可能降得如此之快”。
“德國有五六千家光伏企業,但大部分主要為安裝,制造業僅20家左右,他們依靠安裝分銷、服務增值創造價值,我們賺的是制造環節。”佘海峰說,歐洲的優勢主要是上游的設備和下游電站,中國廠商則長于中游的制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