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水器數目變化
從圖可以看到,近幾年我國的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應用面積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而我國也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推廣量最大的國家。但是,也應該看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還有很多題目需要克服。首先,太陽能熱水器、光電、地源熱泵建筑一體化設計規范還很不完善,已有的標準規范覆蓋面還沒有按照不同的天氣區來劃分,更沒有按照城市、農村的差別性進行劃分。第二,光伏并網技術和配套的政策缺乏。第三,很多地方還缺少不同天氣區地(水)源熱泵指導準則,比如北方地區采用了大量的地源熱泵,這些地源熱泵頭三年效果可以,但三年以后因熱容量飽和等原因將導致熱效率大大下降甚至失效。
針對以上題目應該采取以下對策。首先,抓緊標準規范編制工作,爭取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完善有關標準規范。第二,強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的帶頭效應,對每個示范城市,中心財政將給予6000-8000萬的一次性獎勵。示范城市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建筑必須達到300萬平方米以上,有長期穩定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發展政策等。第三,加大包括減稅、減配套費、獎勵容積率等激勵政策的實施力度。第四,加快向農村推廣可再生能源適用技術在農房中的應用。
綠色建筑的示范推廣
綠色建筑是所有人心中的一個夢,但這個夢并不遠遠,我國正在大步向實現這個夢想的方向邁進。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我國的綠色建筑很有可能會超過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所有綠色建筑的總和。2008年,我國的綠色建筑從零起步,截止2009年底已有56幢建筑取得了我國綠色建筑標識的認證。
綠色建筑意義重大,它可以綜合性地解決建筑的節能、節水、節材,同時節約空間,可以有效解決室內環保和對外部環境影響的題目,解決人性化生活的題目,也是應對全球天氣變化的重要措施。綠色建筑必須與前面提到的綠色設計和施工組合起來。目前,我國已有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主要授予公共建筑,這是由于公共建筑是建筑能源消耗的焦點,應該在全社會起到建筑節能的示范作用。
在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上,我國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我國要用十年時間走過國際上已走了三十年的路程,而且目前還缺乏綠色建筑的某些單項技術與系統設計。第二,不同天氣區差別化的標準規范有待制定。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天氣環境,全國范圍最少可以劃分成四個天氣區。第三,綠色建筑設計職員素質還有待進一步進步。第四,不同地方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
針對以上難點要采取以下對策:首先,要完善有關的激勵政策,凡是達到綠色建筑星級標準的建筑應該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的支持。第二,要加快綠色建筑標準的編制,使標準能夠覆蓋所有天氣區和不同類型的建筑和住宅。第三,要推進材料和系統的集成創新。第四,要加強評估隊伍的培訓工作,對我國的建筑師進行全面再培訓。
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應遵循五項準則。第一,綠色建筑要有我國的特點,即“因地制宜”,從鄉土建筑中學習古人的聰明。由于我國除了不同天氣區的差異性極大以外,一萬多年的農耕文明已經積累了無數節約資源、能源的建筑知識。比如陜北、山西的窯洞是冬熱夏涼的覆土式建筑,能耗比普通建筑可以降低70%以上。再比如南方的徽派建筑,通過巧妙的設計實現自然透風并利用淺層地熱來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注重建筑的節能,現在只是采用現代的材料、現代的技術、現代的結構來重現古代的聰明。第二,要采取全壽命周期的分析方法。在設計、施工、運行、特別是拆除再利用等方面都要使得建筑對環境的干擾達到最小,建筑壽命(由于短視的城市規劃和不當的大拆大建)從現在的均勻35年也應該進步到100年甚至更長久,延長建筑的壽命就即是節能減排。第三,低品質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達到最大化。建筑節能不僅要著眼于減少能源的使用,還必須盡可能采用低品質(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利用低品質能源進行建筑整體性和基礎性調溫,比如利用地熱能、太陽能或者利用自然透風進行基礎性調溫,而高品質能源來進行局部性、精細性的調溫,這將成為綠色建筑設計的通則。第四,要實行全過程控制,建筑節能要達到“四節”性能,就要注重在施工和尤其是長達幾十年的運行階段對建筑進行精心的控制和調節。所以,我國應建立專業的綠色物業治理,這方面可以啟動一個全新的行業。第五,精專化和系統集成創新將成為綠色建筑技術隊伍培育的兩個主要方向。綠色建筑涉及專業眾多、技術體系非常復雜,越是專門化,越可以在相關領域快速積累知識。綠色建筑比傳統設計更加夸大專業化分工與協同,必須非常重視設計的精細化和專業化,大學的建筑學科設置也應該符合這樣的要求。但是,在綠色建筑設計專精化的同時也要有相關的專精化技術加以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從局部設計走向整體性設計的平衡,使綠色建筑在不同方面都能夠一致,發揮應有的節能減排效率。
我國的建筑不能一味追求奢侈、浪費和講排場,在建筑設計上要恢復傳統節儉的文化和自然的理念,能夠取之有度,同時相處。我們今天在這里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實現我國的城鎮化、我國大建設階段在世界的和平崛起和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崇高目標。在全球應對天氣變化的挑戰眼前,綠色建筑的發展扮演了一個最最重要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為綠色建筑所做的一切努力,將無愧于現在,也必將無愧于后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