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離界牌村不遠的陡普魯社區居民委員會,原來的5個水源點2010年后全部枯竭,居委會所在地的一口深井,2010年8月以來,抽水泵就一直不停息地工作。一些村小組不得不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用馬車拉水或外出買水,一車7噸水200元,直到五華區水務局獲悉后開始向村民們送水,但這些水只能供村民飲用,無法保證農業生產。
陡普魯社區村民年均人收入1500元,干旱使全村荒蕪的土地達7500多畝。居委會的一位負責人說,如果這些土地都能用上,村民的年均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
據悉,2009年,云南農作物受災面積4425多萬畝,絕收1515多萬畝;2010年,云南小春農作物受災面積4743萬畝,林地受災面積5507萬畝,報廢1545萬畝。“干旱‘使合理利用土地’成為一句口號。”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一方面,相對于交通、通訊、樓宇等設施的投入,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工程性缺水”威脅著云南農業,而另一方面,已經建成的農業生產和農業設施卻因技術落后,致使水資源利用率低。
云南從2009年開始,每年投入100億元改造200萬畝中低產田地,計劃至2020年改造出2000萬畝,目前,該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改造中,卻出現了“五重五輕”的傾向,即:重工程,輕技術;重建設,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重投入,輕產出;重眼前,輕長遠。
“這些問題的出現,集中到一點,就是中低產田地是‘改造’還是‘改良’?‘改造’強調了行動取向,‘改良’是既強調行動取向,又強調目標取向。”民盟云南省委的一位委員說,由于目前強調的是“改造”,導致在實施中“田成方、管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樹成行、旱能灌,澇能排”的改造指標,漸漸成了“視覺指標”,重工程輕農藝,成為“田成方、土變瘦、渠成網、缺水灌、路相連、樹不見、旱依舊、澇絕收”。
民盟云南省委在調研中發現,云南農業節水灌溉進程緩慢,全省農業節水技術水平總體上處于全國偏下水平。而農業又是用水大戶,每年用水量高達110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80%。但用水浪費現象十分突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糧食作物的水分利用率還不足1kg/m3,許多地方農業灌溉不是管道輸水、管道灌溉,灌溉渠道不是水泥而是就地挖開的土渠道的有1/2以上,蒸發滲漏損失嚴重;噴灌因為蒸散損失大,也不是省水灌溉。水利工程節水技術,沒有防滲措施的渠道,導致水的損失多達30%—40%。
“有經驗顯示,將地面灌溉技術改為節水灌溉技術,一般可減少水分損失20%—40%。”一位委員說。
我們在跟水的賽跑中,從來都跟不上
大旱當前,農村、農業、農民成了最先的受害者。保供水保民生成為了云南省各地各級政府當下最主要工作和頭等大事。
采訪中,記者看到,在經歷了前兩年的干旱后,各級政府在蓄水抗旱工作方面更加細致。昆明市各區縣從去年8月以來便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各鎮、村、組實地踏勘,尋找應急水源,啟動了上百項應急飲水工程,制訂了“一村一策、一庫一策、一塘一策”的蓄水計劃,并組織送水隊到旱情嚴重的村寨。承擔著防火重任的云南消防部隊也成為了“抗大旱”的主力軍,各地消防支隊啟動了全天候值守抗旱救災應急指揮機制,僅2月1日至今,云南消防就出動車輛5093臺(次),出動人員18251人(次),運送水15萬噸。其中昆明支隊共出動車輛1318輛(次),送水10544噸,平均每天為村民送水770噸。
然而,隨著氣溫的不斷增高,旱情也正在向昆明市區一步步逼近。
記者從昆明市水務局獲悉,目前,昆明市城市主要供水水源的“六庫一站”蓄水量減少了一半, 昆明主城供水缺口達1億立方米。該局一位負責人說,昆明市將云龍和松華壩水庫保底庫容從之前的7000萬立方米減少至4000萬立方米,這樣才能保證2012年1月至5月主城區的生活用水。“但是如果庫塘沒有更多雨量的補給,形勢仍不樂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