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業績變臉 光伏行業步入寒冬
幾年前,光伏產業還是頭頂光環的新興產業,由于高利潤、高補貼等行業優勢,光伏行業經歷了一輪“瘋長”。2008年,我國光伏企業還不足100家,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至今已膨脹至500余家。許多和太陽能毫不相干的企業和資本一哄而上,原有的光伏企業也不斷發力,盡可能的多融資做大規模,試圖通過“野蠻生長”的競爭手段來占領市場。據統計,中國今年的光伏組件總產能將達到30GW,而全球今年裝機量預計只有20GW,產能過剩的問題集中凸顯,使光伏行業迅速步入寒冬。
光伏行業的寒意,在上市公司的業績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美上市的11家中國光伏企業除大全新能源(DQ.NYSE)和晶科能源(JKS.NYSE)外,其余9家企業三季度凈利潤全部報虧,累計虧損4.6億美元,盈利的兩家企業利潤額同比也有大幅下降。其中尚德電力(STP.NYSE)第三季度虧損1.164億美元,成為國內虧損最嚴重的光伏企業。同時,國內上市的光伏企業第三季度業績也出現顯著下滑,向日葵(300111.SZ)、拓日新能(002218.SZ)第三季度均出現虧損。
歐債危機、美國“雙反” 海外市場風雨欲來
過去幾年間,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發展迅猛,2007-2010年,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連續4年居全球首位。產能過剩、市場萎縮、貿易壁壘,光伏行業在多年發展過程中積攢的“弊病”終于在今年集中爆發。導致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光伏行業“兩頭在外”的畸形結構。
所謂“兩頭”,一頭是產業鏈上游的硅原料生產,另一頭是產業鏈下游的光伏產品應用。原料方面,盡管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硅原料出口國,但光伏行業所需的多晶硅的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他們幾乎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應,我國每年僅從美國就要進口20多億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料。市場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我國相關企業的銷售嚴重依賴出口。以2010年為例,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達8000兆瓦,而同期我國太陽能光伏系統新增裝機僅為520兆瓦,其余7480兆瓦全部用于出口,出口比例高達94%。原料供應沒有話語權,終端市場主要在外,使得我國光伏企業長期受制于人,抵御風險的能力極差,歐美經濟、政策稍有風吹草動,光伏行業就大風大浪。
今年以來,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深化,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紛紛下調了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70%以上、占中國光伏電池出口80%的歐洲市場需求的大幅下降,使中國光伏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10月中旬,Solar World等7家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商聯名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光伏電池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并征收超過100%的高額懲罰性關稅。11月9日,美商務部宣布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立案,展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的首個“雙反”調查,尚德、英利等14家國內光伏企業抱團應訴。12月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美對華太陽能電池反傾銷和反補貼案做出損害初裁,認定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對美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如果“雙反”最終成功,歐盟很可能也會效仿跟進調查,這將給中國光伏行業帶來沉重的打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