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其中包括工業的點源污染、農業的面源污染、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居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主要是垃圾)的污染等。
這些污染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下滲污染地下水。尤其是危險廢物堆存場、垃圾填埋場、礦山開采區、石油化工生產及銷售區、再生水灌溉區、工業園區和積淀污水的坑塘等場地,是地下水污染的重點區域。
中國地質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費宇紅研究員也表示:“中國地下水污染的主因大致相同。面源方面是工業廢水排放、農業施肥噴藥;線源方面,工業污水排放入河道”。
污染后的治理問題讓“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感到擔憂,他表示,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不僅在中國非常難解決,在西方發達國家同樣如此。
亟須全民參與
嚴峻的地下水污染給中國各級國土、環保和水利部門帶來麻煩。李貴寶建議,預防污染首先嚴格按國家、行業和地方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執行,特別要嚴格執行各工業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生活污水處理的排放標準等。
李貴寶表示,在規劃建設工業區、工廠生產區時,還應遠離取用生活飲用水的水源地,最好設置在水源地的下游。
姜文來則表示,監管地下水污染是政府職責,如監管不力,就應追究相關部門的責任,給予相應處罰。環保、國土、水利、城建、工商、財政和公安等多個政府部門,通力協作,共同面對監管,才能抑制地下水污染。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要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問題,最重要的是及時公布污染信息。讓公眾參與解決。”及時公開地下水污染信息,最為關鍵,社會公眾便有動力監督,及時推動解決污染問題。
馬軍表示,對工業企業違法排放污染地下水,政府部門不能僅僅一罰了事,還需要通過多渠道提高排污成本。停業整頓,或通過市場經濟手段提高水價,或展開公益訴訟,或增加媒體曝光透明度。
馬軍建議:“在城市生活中,必須保證垃圾填埋場防護設施的質量,倘若缺少防滲層,生活垃圾里的有害元素將特別大地影響地下水的品質。另外,城市雨水管道,照樣必須防止被生活垃圾或廢水污染。”
水資源學者周晨表達了類似觀點,“地下水保護的主力,不是政府,也不是環保NGO,而是公眾,公民參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強勁,然而付出的慘痛代價是自然環境遭破壞。地下水污染嚴重,便是沉痛教訓之一。
《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出臺了,能扼制地下水污染加劇的趨勢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不一。
李貴寶認為,“規劃有了,關鍵是執行和落實。未來,中國的水體質量狀況肯定會好,但必須加大監管力度,特別是地方政府得支持環保執法的力度,避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GDP,重發展、輕環保”。
不過,更多人持謹慎的保留態度。研究員姜文來斷言,未來規劃的執行效果,關鍵在于國家能否采取切實措施落實。如果動真格,目標能實現,但不排除實施過程中存在曲折,甚至個別地區不執行規劃。“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局部地區的地下水污染有所好轉是必然的,但整體上惡化的趨勢難以得到有效抑制,不過惡化的速度會有所抑制,慢慢會出現拐點的”。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預感,在未來十年要扭轉地下水污染問題,時間不夠,但動員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對控制重金屬的污染會有所改良。
水資源學者周晨對此“比較悲觀,只要以GDP為考量的政績標準存在,地下水污染就會繼續”。
業內人士多認為,只有全社會樹立建設“利水型社會”理念,國民具備環保意識、公民意識,共同參與地下水污染防治事務,未來的環保水準才有良性提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