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層面,脫硫電價、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等一系列政策出臺,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生態補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試點全面開展。同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初步建立,現行標準已達1300項。
從“污水靠看,臭氣靠聞”的環境監測方式到環境衛星上天,折射的是環境執法監管和能力建設的有效提升。五年來,中央財政安排環保預算資金100.3億元,比“十五”期間增加78.7億元。中央安排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70.9億元,支持全國52%的縣區級環境監測站完成標準化建設。環保部門共查處違法企業8萬多家次,取締關閉7294家,妥善處置733起突發環境事件。
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積極探索環保新路
五年環保工作的發展,給“十二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當前環境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十分艱巨,環境污染依然嚴重。
從水體污染看,全國1/5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為劣Ⅴ類。從大氣污染看,2010年,全國17.2%的城市空氣質量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從土壤污染看,我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
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近年來,重金屬污染事件呈高發態勢。全國約有1.2萬座尾礦庫,其中危、險、病庫占12.4%,對周圍水和土壤環境污染嚴重。垃圾圍城現象愈演愈烈。生態保護和農村環境保護亟待進一步加強。核與輻射風險防范壓力加大,核安全監管難度大。
為解決這些問題,今后,環保工作將強化環保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確保實現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同時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繼續加強重點流域區域海域污染防治,深化“以獎促治”政策,提升生態服務功能,也都將成為工作重點,而完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健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過去五年,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剛剛起步;未來,即使有荊棘,也必須一往無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