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著眼于我國污泥處理領域現有的技術路線,業內也在不停地探討污泥應該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治理。今年3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組織編制,中持綠色參與編寫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試行)》正式下發,《指南》中提到了包括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等國家認可的主流技術路線,在地方上已經形成了很大影響力。《指南》思考了到底哪種技術路線才是主流,因為每一個技術路線在適用性、投資、運營成本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中持綠色并不主張只走一種工藝路線,因為,還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問題。
目前,中持綠色的在污泥處理處置上的技術方案選擇也不是單一的,會根據當地不同的地域特征、資源現狀來考慮,比如對于河南等一些農業大縣,可以考慮好氧發酵技術。因為只有與當地現狀和實際需求有效結合,采用因地制宜的發展之道,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策略。
他還強調,在探索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方案時,要多借鑒一些國外的成熟工藝和發展模式,畢竟相同的歷史階段國外同樣走過。比如中持綠色的“集中處理、協同消化”實際上是在吸收德國技術工藝的基礎上,借鑒美國、加拿大的土地利用模式及日本、新加坡的焚燒工藝之后,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并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最終才形成的一套相對較為完善的技術路線。總的來說這也是污泥處理處置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我國現階段所遇到的問題都曾是很多西方國家經歷過的,因而借鑒外國成熟的技術和模式自然是無可厚非的。而因經濟基礎、歷史因素、行政體制分割造成的行業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用商業化的手段來加以解決。將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引領到一個正向的軌道上來,則是企業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行業標準、規范尚需細化
談到目前遇到的問題時,邵凱表示,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的行業法規和標準規范的制定上。因為污泥與污水這個行業相比,確實更為復雜。比如污水治理這個行業,不管哪個部門來操作,在現有的標準、規范的框架內都是有法可依的。而污泥處理處置這方面,誰來牽頭、誰來主導、怎樣實施,在這方面都存在著角色分配不清、管理落實不到位的現狀。
同時,在標準制定方面,目前業界也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處理處置標準。“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根據污泥的最終去向,來界定污泥行業的處理處置標準。比如,國家也可以建立分級標準,可以將污泥處理處置的穩定化、無害化階段列為三級標準,無害化、減量化階段列為二級標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階段就可列為一級標準。”
而在技術層面上,雖然已經出臺了相關技術指南,國家還需要對其推廣的主流技術工藝不斷細化,完善更多的操作規范和流程。如果技術路線相對清晰確定,業主、企業就能知道它大概的投資范圍、運營成本。比如焚燒成本是多少,干化成本是多少,堆肥成本是多少,實際上都可以從各自的角度來談。因而,國家應該花更多力氣在技術細節方面的探討,技術的完善、細化反過來可以更好地影響政府的行業決策,從而最終推動污泥處理處置工作向著一個科學、可持續的方向,不斷前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