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線圖”的測算,假設內部收益率壓低為5%(常規電力項目的基準收益率為8%),只有固定資產投資在14000元/千瓦及以下、有效日照小時數高于1600小時,上網電價才可以做到低于1元/千瓦時。
不過,在現有情況下,發改委能拿出1元/千瓦時的電價標準已屬不易,很難期望光伏上網電價還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未來的價格只能比這個標準低。原因很簡單:高額補貼的錢從何來?
依照現行政策,對于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的補貼資金,主要來源于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目前的提取標準為,每度電抽取4厘錢。2010年,全國大約征收了100~110億元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相比實際需求,缺口在10~20億元左右。
分享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的,不僅是光伏,還包括風電、生物質發電等多種新能源,用于光伏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如果國內光伏市場大規模啟動,缺口將會進一步增大。
按照“路線圖”測算,如果2020年光伏裝機目標達到5000萬千瓦,補貼金額需要700億元以上。
“電價附加需要提升,否則不能滿足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按照我們的計算,如果電價附加增加到每千瓦時一毛錢,到2020年累計就可以提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6430億元,就完全可以滿足國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王斯成建議道。
不過,這樣的建議能否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采納,面臨著很大的難度。在物價高漲、防通脹難度不減的大背景下,提高電價無疑會增加消費者負擔、增加通脹壓力。
光伏補貼的資金缺口,可能成為今后光伏產業發展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大躍進”隱憂
對比國外的發展經驗,光伏標桿電價是促進光伏產業大發展的有效措施。例如德國,在2000年頒布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案》,給予光伏0.99馬克/千瓦時的電價,極大刺激了德國的光伏市場,使德國的光伏發電量2006年以來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在中國推出標桿電價后,壓抑已久的光伏市場有望就此啟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國內光伏市場很可能會掀起一波建設熱潮,“搞起來萬人大會戰,市場可能短時間就拉動起來了”。
實際上,受標桿電價出臺刺激,一些嗅覺靈敏的企業已開始行動。8月12日,江西賽維太陽能有限公司宣布,與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工程總承包合同,將在青海開發一個20兆瓦的太陽能項目,一期10兆瓦將在本月開始動工,整個項目將在今年9月底建成。
“西部地區已經在啟動,之前停止不建的、跑馬圈地的、觀望的,都開始動起來了。拿到路條的,希望趕在12月31號前建成;沒有拿到路條的,希望建起來造成既成事實。我們了解到是,好多地方都在開始招標,市場啟動得非常迅速,規模比以前大,區域范圍也更大。”塞維LDK光伏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薛懷斌告訴記者。
在瞿曉華看來,政策明朗化后,光伏市場的啟動是早晚的事情,尤其是自然條件較好、投資收益率高的西部地區。“我們已經在重新布局,調整擴大了國內市場的發展計劃,此前積累的一些項目也要加速。”
2010年,中國光伏市場新增裝機容量為50萬千瓦,比2009年新增16萬千瓦增長了3倍多。根據此前媒體披露的國家能源局編制的《光伏發電“十二五”規劃》內容,光伏“十二五”裝機目標已上調為1000萬千瓦,2020年上調至5000萬千瓦,這與此前的目標翻了一倍有余。
業界預計,光伏標桿電價如果補貼到位,新目標達成的可能性非常大。一片歡騰聲中,光伏產業的發展醞釀著新的隱憂。“大躍進”之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很可能進一步加劇,不計成本的壓價、惡性競爭等屢見不鮮的老問題,也將對這個行業的發展造成新的傷害。
2010年8月,發改委主持召開了第二次光伏特許權項目招標,13個競標項目的最低價均不可思議低于了1元/千瓦時,121個標書的報價均值僅為1.036元/千瓦時,中電投旗下公司甚至一鳴驚人地報出了0.7288元/千瓦時的地板價。
“光伏產業千萬不能在標桿電價出臺后再度瘋狂起來,如果是這樣就失去了政策推出的意義。如果是再拉動新一輪的擴張潮,就會逼著政府政策轉變。意大利、德國就有前車之鑒,行業瘋狂迫使政府采取削減補貼措施。”李俊峰警告說。
實際上,發改委標桿電價“通知”中已經為下一步的政策調整預留了“后門”。“通知”明確指出:“今后,我委將根據投資成本變化、技術進步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上網電價)”。此外,“通知”也并未對電價補貼的年限做出硬性規定,如果發改委縮短補貼年限,光伏投資收益也將大打折扣。“明年光伏項目的申報量肯定會更大,就看地方政府怎么來調控了。需要良性發展、有序建設,無論是大公司、小企業都能參與其中,分享到光伏產業的發展盛宴。如果是短時間內發展過剩,也就透支了行業發展的空間,受損的還是光伏企業自己。”薛懷斌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國內市場的啟動,是一座大金礦,未來會是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場。中國有大約120平方公里的戈壁和荒漠,開發利用5%就可以安裝超過50億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可以達到6萬億千瓦時,相當于美國2010年年發電量總和的1.5倍。”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告訴記者。
相比水電、火電項目,光伏發電的成本過高是規模化發展的最大“軟肋”。因此,國家是否出臺標桿電價、以及標桿電價的高低,對光伏產業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此前,因為政策不明朗,各路資本對光伏發電項目都不敢輕舉妄動,跑馬圈地、搖擺觀望的居多。
“我們非常看好光伏產業未來的發展。明確標桿電價后,光伏投資內部收益率就可以明確,企業心底的石頭落了地。”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舒樺說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