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排放思路———總量分置和區域分置
《經濟參考報》:您覺得中國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有怎樣的必要性?
王毅剛:中國很有必要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碳排放交易制度將是我國經濟轉型重要的制度性選擇。
碳交易制度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補充,它將改變環境、資源無定價的現狀,提供充分、可實現的市場激勵,鼓勵企業和公眾的自主減排意識與行動,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制度。它與碳稅、行政命令相比,具有激勵更深入、充分,利益主體多元、監督執行社會網格化的突出優勢。
在技術路徑相對明確的新能源技術,如核電等,可不急于實施碳排放制度。在未來能源結構調整主要依靠核能的地區,可將其放在第二階段減排做預備減排區;而對于技術路徑不明確的,就要實施碳交易制度。實施碳交易制度可以擴大低碳技術市場、降低成本及形成產業化。
《經濟參考報》:您在新書《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國道路———國際實踐與中國應用》中,提出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要實行柔性的總量控制即總量分置的控制方法,同時進行區域分置減排區域規劃方法。總量分置和區域分置該如何理解?
王毅剛:如果沒有總量控制,就不會有碳排放交易的發生。《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排放權交易機制采用的就是總量控制交易。然而,更準確的說法應是,沒有限制,就沒有交易。排放限制,可以采取清潔技術要求來實施,也可以對排放總量實施一定限制。
所謂總量分置,即是基于對保障發展權的考慮,將管制排放量分為兩部分:已有的排放設施的排放量為存量;未來新增投資或設施的排放量為增量。對于存量部分,根據其歷史排放量和減排目標,施行絕對的硬性總量控制,以配額形式分配碳排放額度,并允許進行交易;對于增量部分以技術標準設定碳排放基準線,而增量部分在經過一定年限之后計入存量。這既保障了試點區域和行業的發展權,也有利于制度的推進和執行;同時兼顧了交易成本最低和保持流動性、總量控制和配額分配維持稀缺性等排放交易實施條件。
區域分置的思路來自于《京都議定書》,即如果無法做到全局性的強制減排,可以推動某一地區進行強制減排。只要該區域有足夠的幅員和經濟比重,形成的影響將是全局性的。
我國碳市場處于起步階段,未來應該形成一個規模化、有流動性、具有金融特征的市場。在我國碳交易體系的基本架構上,可以設計分級的、遞進的、有層級的三級減排區域:先行核心減排區、預備觀察減排區以及廣泛的自愿減排行動區。
先行減排核心區強制加入強制減排配額交易,預備減排觀察區和自愿減排外圍區自愿加入自愿減排項目交易。
華北電網區域可作為先行試驗區
《經濟參考報》:我國碳交易可以從什么行業開始?
王毅剛:碳排放交易制度首選限制排放的行業是火電行業,尤其煤電是最重要的限排行業。火電行業具有遷移成本高、減排成本偏低和網格化的特點,可以避免產業的逃逸和排放轉移。同時,我國的電力行業計量體系足夠完善,相對而言更容易解決碳交易中的核證、計量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碳價可能會增加電力企業成本,因此,應該準許電價有一定的自由浮動。在初期階段,可以適當調高電價。
《經濟參考報》:我國哪些區域適宜作為先行核心減排區?
王毅剛:我認為選擇核心先行減排區應考慮四個因素:行業性因素:要求是減排成本低、轉移成本高的行業是首選;限排行業本身的區域競爭優勢;新技術產業的優勢和稟賦;其他輔助性的支持措施。
以火電行業的競爭優勢而言,選取晉冀魯蒙京津(華北電網區域)為核心減排區。這個區域的重點方向是以提高燃煤技術為核心的減排,建立煤—電、煤—電—焦、煤—電—化、煤—電—水泥的循環經濟能源密集區。
首先,華北電網區域可以說是我國能源產業的心臟地區,煤電產業優勢突出;其次,華北電網區域在風能和太陽能、煤層氣等新能源開發和利用上具有很好的稟賦;在輔助性措施上,有政策支持不但可以把這個區域建設成碳交易的平臺,還可建設成電價資源改革和新電網建設的平臺、低碳技術平臺、財政支持低碳產業的平臺、國際低碳合作的平臺。
如果把華北電網區域作為核心減排區,可把陜、豫、遼、浙、蘇做預備觀察區,并同時規定參與第二階段減排時間。對浙、蘇要避免電力布局的就地平衡,特別是燃煤火電的就地平衡,要建設跨省跨區的輸電通道,在全國范圍內優化煤炭、水利、風能資源。必要時,可提高部分鐵路運輸煤炭的運費,防止火電生產向核心減排區(華北電網)外的非核心減排區的過度轉移。浙、蘇等省,應嘗試電源本身的多元化,嘗試低碳的電源,如核電、天然氣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