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天的光伏發電很不幸地上演了“昨日重現”。白建華表示,光伏產業發展太快,而與電網的互動和協調又很不夠,使得新增負荷很不清晰,導致電網的規劃和建設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
光伏發電將面臨的另一大問題是上網電價的問題。同樣與風電驚人相似的是,光伏發電也是在眾多央企爭相壓價、跑馬圈地的喧囂中發展起來的,每次競標勝出者的開價之低總令同行們倒抽口涼氣。
孟憲淦告訴本報,如果上網電價能反映出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潤,則投資者必然踴躍;但如果利潤很低,愿意以賠本的代價換來入場券的央企們也無法做到持久。
“價格太低,國有企業擁有特殊的資源可以做,但民營企業不行。”尚德電力董事長兼CEO施正榮稱,雖然低價競標280MW的光伏項目可能是表面虧,深層次獲利,但“民營企業沒有這樣的獲利能力”。
據了解,目前隨著歐洲光伏發電市場的復蘇,中國光伏發電業界除機會外也感到巨大壓力。意大利政府目前已經通過法案,從2017年開始將不再對光伏發電予以財政補貼,屆時光伏發電將完全能夠按照市場機制來平價上網,與火力發電等企業競爭。同樣,德國2010年的光伏發電裝機即新增1800萬千瓦,而去年全球新增的光伏發電裝機也僅有4000萬千瓦。
“意大利的做法也給中國提出了很緊迫的任務,因為只剩下6年了,”孟憲淦說,“作為一個光伏制造大國來說,只做不用的狀況不能再延續下去了。”
難逃“風電第二”的命運?
盡管光伏發電進入發展快車道,但導致當年風電盛極而衰的一系列問題,在今天光伏發電的起步之初,就已經開始顯露出了苗頭。光伏發電是否會像風力發電一樣,在經歷一段高速發展滯后就掉頭直下,迅速轉衰?
孟憲淦表示,風電去年并網的裝機容量是3108萬千瓦,而光伏發電并網才20多萬千瓦,規模相差太遠,很多問題要在上規模后才能顯露出來,市場啟動后這些問題都會碰到,因此要未雨綢繆。
中國電監會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水電發電量為4013億度,占總發電量的19.5%;核電發電量為768億度,占總量的1.8%;風電發了481億度電,占總量的0.99%;而太陽能發電量則只有7216萬度,占總發電量的六萬分之一。
而去年水電的平均上網電價為0.247元/度,核電為0.43元/度,風電為0.46元/度,而光伏發電平均上網電價則為1.17元/度。對比之下,光伏發電價格高、規模小的劣勢顯而易見。
因此,他指出,盡管目前光伏發電正在復制風電當年的種種失誤,但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雖然啟動,大規模應用畢竟尚未展開,因此急需提前布局,為光伏發電實現并網鋪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