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楊愛倫評論說:“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作出這樣的承諾相當不易。”
喻捷對CBN記者表示,“十一五”規劃中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令發達國家對中國在減排問題上的壓力明顯減弱。因此,目前中國政府傾向于在國內認真做事。至于是否將上述內容寫入哥本哈根大會及其后續會議達成的最終協議,則主動權在中國手中,因為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可監測、可核查與可報告的問題。
兩大陣營難談攏:錢作怪
胡錦濤在峰會發言中還強調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應堅持的四項原則:履行各自責任是核心,實現互利共贏是目標,促進共同發展是基礎,確保資金技術是關鍵。
然而,一些西方國家目前仍在采取分裂發展中國家陣營的策略。
一些西方國家將發展中國家“分層”并提出,對于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大、責任較重的國家不提供資金資助,對于最貧窮國家則提供資金支持。樂施會氣候變化項目官員李寧表示,歐盟就是按照國家GDP總值來劃分發展中國家的。
喻捷則表示,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表示“給多少錢做多少事”,而美國表示應該先承諾后資助,雙方明顯無法合拍。
歐盟已表示,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1000億歐元來應對氣候變化,其中發達國家應提供220億~500億歐元的支持,歐盟愿承擔其中的10%~30%。
而美國方面也不愿填補余下的缺口。據美國氣候變化問題特使托德·斯特恩本月在一次聽證會上解釋,美國在2012~2020年間,最多可提供370億~710億美元,其中在防止森林采伐方面可提供270億~550億美元;發展清潔方面可提供50億~110億美元,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可提供50億~110億美元。
“這也還僅僅是個建議,不一定能(在美國國會)通過。”喻捷表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