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署二噁英專家組成員、中科院教授鄭明輝認為,就二噁英而言,如果排放達到歐盟標準,就已經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的空氣都干凈了。要是懷疑0.1的安全性,就等于懷疑我們現在還能不能呼吸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環境法學院專家曹明德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發達國家采用焚燒方法處理垃圾占相當的比重,尤其在日本、歐洲、美國東海岸等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和地區。在日本,75%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都采用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在一些環保意識較強的北歐國家,很多垃圾發電廠都建在城市中心。
擔憂來自信任缺失
盡管面臨諸多的爭議,我國的垃圾焚燒發電近幾年也取得了較快發展。2011年3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推廣焚燒發電。作為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垃圾焚燒發電將在“十二五”期間獲得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廣。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已有多個城市建起了垃圾焚燒發電廠。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廠與周邊的垃圾填埋場、餐廚垃圾處理廠等構成北京循環經濟產業園,垃圾在這里經過處理后,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能綠化、供暖、用作有機肥,成為綠色能源。高安屯采用了國際上比較通用的“3T+E”焚燒技術,保證焚燒爐燃燒溫度始終控制在850℃以上,這是最大限度降低二噁英含量的關鍵。
5月28日,海南省首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竣工投產,建設規模為日處理垃圾1200噸,年處理垃圾40萬噸,年上網電量1.23億千瓦時,減少垃圾堆放填埋量36萬噸。污染物排放指標達到歐盟垃圾焚燒污染物排放標準。
城鄉和建設部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徐振渠指出,目前我國二噁英控制執行的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歐盟標準,就運行實踐而言,二噁英的排放量低于0.1ng-TEQ/Nm3,我們以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條件,執行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標準,公眾是否可以考慮理解接受。
對于公眾的擔憂,曹明德認為,相比于垃圾焚燒發電自身的技術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公眾的擔憂和顧慮更多的則是對政府部門監管和企業管理缺乏信任,因此才導致垃圾焚燒發電不斷引發爭議。
曹明德說,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應更嚴格地落實環境影響評價法,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全本公開、環評公眾參與以聽證會形式為主、環境監管信息向社會公開等措施,減少各方的不信任。針對所有垃圾處理設施,建立獨立公開網站,最大程度地公開相關的環保信息、現場檢查與在線監測數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