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速度模式:飛船定律
宇宙飛船一旦發射出去,就只有兩種命運:一種是擺不脫地心引力,半途掉下來;一種是掙脫地心引力,飛出去。沒有“三種狀態”。掉下來,還是飛出去,取決于是否達到或超過“環繞速度”。企業發展也是這樣,猶如一枚陀螺,沒有一定的速度,旋轉不起來;大發展小問題,小發展大問題,不發展盡問題。“蒙牛速度”,也是一種典型的成長模式。
第九、機構模式:“三權分設”
蒙牛已經形成了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三權分設,彼此制衡;三權合力,相互推進”的組織架構。
民營企業黨組織的特點是“管三頭”:上管所有者,中管經營者,下管勞動者。它是溝通的橋梁,矛盾的調停者,正義的代言人。
第十、整合模式:三力法則
世界上無非是三種資源的競爭,一是體力競爭,二是財力競爭,三是腦力競爭。蠻野社會,體力可以統御財力和智力;資本社會,財力可以雇用體力和智力;信息社會,智力可以整合財力和體力。蒙牛用自己的“智力”,整合了國內、國際各數十億元資產。
第十一、選才模式:三合論+舉賢避親
所謂人才,就是合適時間合適地點的合適人選,即最適合崗位的人員。離開崗位談人才,就像離開矛談盾,離開船談帆,離開腳談鞋,并無實在意義。但有一個“例外原則”:高層領導的直系親屬不允許進企業工作。
第十二、旗艦模式:“參觀也是生產力”
蒙牛卻把有形資產建設與無形資產建設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建的是“全球樣板工廠”、“國際示范牧場”,讓其成為中國乳業的“旗艦”——這樣,在獲得有形資產的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無形資產,一箭雙雕。成為首批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形成一個習慣:來了客戶,不談業務先參觀,參觀完了,客戶的心也被“征服”了。
第十三、創新模式:新拿來主義+軟件革命
創新有絕對創新,也有相對創新。日本、亞洲四小龍都是在“引入技術”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騰飛的,這樣做具有低成本、高速度的效能。放眼全球,“先挑選,后拿來”,成為蒙牛推行的“新拿來主義”。國家的崛起,戰爭年代靠軍隊,和平年代靠商隊。中華民族要想后來居上,歸根到底必須發動“軟件革命”。蒙牛開發出了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其中的特侖蘇更是獲得世界乳業的最高獎項“產品創新獎”,成為百年來亞洲地區惟一獲獎的乳制品企業。
第十四、擴張模式:“分胃不分體”
我們設在各地的生產型事業部,它只負責生產不負責銷售,連質量監督都是由總部統管的,這樣,實際上它只相當于生產車間,而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全能子公司”。這種擴張上的“生產車間”的衍生模式,讓我們的高速復制得以成功,短短8年就建起幾十個分廠,卻幾乎沒有風險;如果采取“全能子公司”衍生模式,風險就大得多,單就人才準備來說,培養0個“總經理”與培養0個“車間主任”,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全是自建,未作購并。
第十五、分配模式:讓“為自己干”控股
怎樣才能使員工更快樂?蒙牛的原則是,要讓“為自己干”控股,也就是讓員工51%給自己干,其余的給別人干、單位干、國家干、人民干。一個企業有沒有競爭力,關鍵取決于員工;員工有沒有競爭力,工資水平是核心要素之一,這是“原始的核動力”。
第十六、責任模式:大勝靠德
我們講“小勝憑智,大勝靠德”,這個“德”滲透在方方面面。蒙牛產業鏈上聯系著數億消費者、千萬股民、00多萬奶農、數十萬銷售隊伍、萬員工,被譽為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國最大的造飯碗企業”;蒙牛積極參與航天事業、體育事業、公益事業,僅向學校免費贈奶一項總投入就超億元;我和妻子、兒子、女兒捐出了全家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創立了“面向三農事業、面向教育事業、面向醫療事業”的“老牛專項基金”,2007年初市值已突破10億元(目前更高)……只要事關國家、民族大業的事情,蒙牛都積極支持;我們堅信,只有企業關心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才會關心企業的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