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就懷揣著做3年銅匠攢下的錢和當時唯一能找到的專業雜志《文物》,一頭扎進了古玩市場。“我是當地人,人熟地熟,向同鄉收購東西自然要比城里人方便,而且收購翡翠等玉器比做銅匠更容易賺錢,所以我就做起了舊器收購、轉賣。做這活不費體力。”張鐵軍笑著說。這樣一做,就是8年。
剛入行時,自然有賠有賺,但慢慢地收入逐漸增加。8年的歲月,讓張鐵軍完成了原始積累。
這8年,張鐵軍賺了不少錢,但知識似乎獲得更多。幾千個日子里,見到的、聽說的、學來的,太多太多……所有這些,都為他日后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十六年,悟到轉型真諦
收了8年的古玩之后,中國的珠寶古玩市場已經開始逐步放開,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多了。聰明的張鐵軍很快意識到再沿著以前的路走下去,自己的優勢很快就會沒了。
權衡一番之后,張鐵軍選擇了更多人喜歡的翡翠,“選擇專業做翡翠是有偶然性的。”張鐵軍談起了那段至今讓他還有些吃驚的“發跡史”。
“在1984年,他聽說一個朋友放菜籽到云南,看到那里有個交易翡翠的市場,有一些是緬甸人,翡翠的毛料和半成品都有。那時他早就知道翡翠出于緬甸,他就馬上和那個朋友一起到云南瑞麗去看看。”張又心告訴記者。那一次,張鐵軍買了價值5萬元的翡翠,回去加工后,一轉手銷售便賺了27萬元。“如此高的利潤,連他自己也想像不到,真是有點不可思議。”就這樣,乘坐了3天的火車到昆明,在險惡的山路中坐2天的汽車到云南瑞麗,用1個月的時間進一些翡翠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返回后進行加工制作,再賣給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黃金珠寶商店,供他們去做黃金鑲嵌翡翠首飾……每兩個月做一筆生意,一次一次的循環,讓張鐵軍在1985年到1992年的8年中,挖掘了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
“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對于他認定的目標,他都會玩命地干,不做好、沒結果,他肯定不罷休。”張又心告訴《浙商》記者。
資本積累得差不多了,1992年,張鐵軍在上海珠寶商場租賃了柜臺,開始自己的翡翠加工、零售業。
做了兩三年,張鐵軍又發現,僅靠自己的實力、靠幾個柜臺,要在先輩云集的珠寶行業內謀得一席之地,要“玩轉”上海這個地方,并且不斷壯大,他的營商之道就變得非常重要。
于是,他開始找“靠山”。
“找對人很重要。”張鐵軍的語氣很果斷。
張鐵軍首先請來了有60多年珠寶首飾經驗、在上海久負盛名的原上海文物商店珠寶專家鄭留光老師。“在當時,我比較有超前意識,20萬元年薪,重金聘用了人才。”張鐵軍說道。
沒有屬于自己的商場就如同沒有廟的和尚。與此同時,他承包下了始建于同治年間,將近100平方米的百年珠寶老店——珠玉匯市,專門做翡翠。“雙管齊下,我請鄭老師與我合作,由于鄭老師在上海珠寶界有著德高望重的地位,在無形之中,便一步跨到了上海珠寶業的頂層。”張鐵軍再顯霸氣。
1999年,趁珠玉匯市拆掉重建的機會,張鐵軍又將珠玉匯市的牌號及其1000平方米的房地產,全部攬入了自己囊下,并開始以自己的名字作為產品品牌,真正開始了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
至此,張鐵軍完成從商人到企業家的真正轉變。
“買下了這里,我的心定了,這也成為了我人生最大的轉折點。”張鐵軍笑言,“我有了自己的地盤,我的地盤我作主。”
一般來講,做翡翠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做原石,第二階段是做加工批發,然后是零售,產銷一條龍不是誰想做都能做的。相石的能力、加工的技術、資金的實力、零售業的經驗,少一樣都不行。而且,做產銷一條龍,資金鏈很長,沒有5億-10億元,很難運轉起來。
張鐵軍現在的投資大約是20億元,僅材料就占了10億多元。“整個中國也可能就我一個人在這樣做翡翠。”張鐵軍的“狂妄”又一次展現得淋漓盡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