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具體到全球裝機預期,來自彭博社的財經分析師羅路表示,最低預期為2011年20.3GW,2012年20.5GW,2013年23.3GW。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政策的滯后效應,真正的冬天并不是今年,而是明年。“雖然國家補貼政策不給力,但好消息是組件價格下降會抵消一部分政策的負面作用。我們預測,組件價格仍將下降,今年國內組件的價格可能達到1.45-1.5美元/W。”(約合9421-9746元/KW)羅路說。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示了自己的信心。現在煤價飆升,火電發電成本呈上升趨勢。而光伏產業正在不斷追求降低成本。“如此發展下去,光伏平價的那天很快就要到來。”劉漢元說。
西方不亮東方亮
雖然歐洲市場萎縮,但是“西方不亮東方亮”。與會專家認為,亞洲和美國將接替歐洲的接力棒,成為光伏的新戰場。中國、印度、泰國、澳大利亞、韓國以及剛剛經歷核危機的日本將成為未來支撐全球光伏發展的重要成員。
據記者了解,國內光伏巨頭尚德、保利協鑫已經開始在印度、泰國布局。但專家表示,雖然發展潛力很大,但并不表示在上述地區開拓市場的阻礙已經完全消除。事實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進軍的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項目批復慢、技術有待提升等問題。
對于國內第二輪特許權招標后,很多中標的項目并沒有開工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這是正常現象。項目規定時間為3年,現在還不到10個月。此外,組件價格下降,企業持觀望態度是理性的選擇。
如何真正挖掘國內市場這塊沃土?大家都不約而同提到了政策這根“點金棒”。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比喻為“萬事俱備,只欠電網接入東方”。對此,中電聯綜合計劃處處長于明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國內光伏產業缺乏統一標準,在硅片質量、電池效率等方面都沒有統一,而且在原料進口、市場、設備等方面受到國外制約。對于國內光伏產業的未來目標,以及支撐目標實現的途徑,管理部門的導向是,在做大電站的基礎上,實現上網和更大的補貼力度。
“現在光伏的規模還不夠。擴大規模的關鍵是土地。我國西部倒是有地,但是又缺水。”于明表示,在原料、技術、設備這個產業鏈上,國內光伏產業的各個環節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現在更多的推動力量還在企業,待時機成熟,相信政府的補貼和支持力度會及時跟上。
對此,尚德一位負責人建議,面對現實,在蟄伏階段,國內光伏企業應該在應用水平、技術、企業管理、產業調控方面多下功夫,練好內功,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開展各種相關標準的制定,避免惡性競爭,培育世界級企業。李俊峰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提醒道,面對低迷的國際市場,國內光伏企業不要互相擠壓,當市場好轉時,也不應忘乎所以。他認為,光伏產業將迎來新的動蕩整合期,全球光伏制造商保持在10至15家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