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雖然做生意不易,“公司里的事,我不去,不好辦”,但是,這段早期經歷讓趙本山初窺商業門徑,知道如何利用個人名聲和能力去形成產業鏈,轉化為財富。
在2003年,全國人大代表趙本山開始籌建民間藝術團。多年的合作伙伴崔凱幫他起草了章程。在注冊時,他走的是高層路線。他直接向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聞世震表達了建團的想法,省里不用給編制,算文化廳的一個直屬單位就行。
遼寧省文化廳特意為此開了一個論證會,明確了這個團將以經營“二人轉”為主,兼顧其他民間歌舞形態。2003年4月,趙本山出資200萬元注冊的“遼寧民間藝術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遼寧省文化廳不干預經營,只是派了干部田立冬前去當黨委書記。
事實上,這不是趙本山第一次組團。根據可查到的記錄,1984年前后,趙本山就曾經對鐵嶺縣民間藝術團進行過承包經營,把它從一個演評劇為主的劇團整成了演二人轉的團,并自任團長。當時潘長江在那個團里演評劇小花臉,自那開始演二人轉。趙本山從外面找來一批二人轉演員,把劇團搞得挺紅火,但團里演評劇的老演員不干了,找縣文化局告趙本山,說二人轉有損風氣。趙本山沒解釋什么,不干了,以后也再沒當過干部。
這個時候的趙本山自然沒有日后的能量,但組團的半途而廢應該是促使趙本山早早注冊產權明晰公司的一個原因。在國內商業演出領域,已經有了太多產權不明晰導致的悲劇,精明的趙本山肯定不想重蹈覆轍。
四
沈陽是趙本山的發家福地,也是他商業版圖中關鍵的“大后方”。趙本山的大本營在位于蘇家屯的“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實習基地”。
2004年2月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正式向東北三省招收本科生。與其他明星開辦的院校不同的是,學院的民間藝術表演專業以培養二人轉演員為主要目的,趙本山曾公開表示:“二人轉是這片土地上的藝術,我們這次與遼寧大學強強聯手,為的就是培養更優秀的二人轉表演人才。”
媒體報道說,大部分報考遼寧大學本山學院的考生都是沖著趙本山的名號去的。“趙本山”三個字,的確很值錢;趙本山這張臉,的確很有號召力。
趙本山希望能實施“前店后廠”的模式,把本山藝術學院與他的本山傳媒集團順利對接。在本山藝術學院成立之初,趙本山在接受遼寧當地的《時代商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我現在有藝術團,還有劉老根劇場,將來還要拍影視劇,不要說他們畢業了,就是他們上學的時候,只要有好的學生,又有合適的角色,我都會讓他們嘗試著去演。你說表演是學出來的嗎,也不完全是,那是慢慢演出來的。有這么好的實踐環境,演員還愁沒有發展?”
本山藝術學院引人注意的還有蘇家屯的實習基地。沈陽人議論起誰房子買得遠,總會戲謔地說:“過了蘇家屯沒?”其實按照大城市的標準,蘇家屯一點也不遠,距離沈陽15公里,從市中心開車到這里只需半小時,人送外號“關東第一屯”。
蘇家屯梧桐大街66號,便是趙本山的大本營,他住這里的時間比在市區家里的時間還要長。此處占地2.5萬平方米,之所以掛牌為“實習基地”,也是為了享受優惠政策,“本山傳媒”是白樓上小小的紅字。
從地理位置上說,這塊地十分優越。它位于沈丹高速公路桃仙段的出口處,距離沈陽桃仙機場2.2公里,距離高速公路1.3公里,交通甚為便利。對這塊地的市場價值,坊間傳言從1億元到7億元不等。一些媒體估算得出趙本山的7億元身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塊價值不菲的土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