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企賣出國內首個碳減排指標
早在2009年11月,廈門赫仕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功將6266噸碳減排指標,出售給上海濟豐紙業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用于中和該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在上海濟豐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也是機緣巧合,當初天津排放交易所找到我們,說需要購買碳減指標,我們手頭正好有南平順昌洋口水電站節能減排的碳指標,大家一拍即合,促成了該筆交易”,廈門赫仕總經理黃玉彬告訴記者,這也是她做成的第一筆碳指標交易。
黃玉彬在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念書時,就被安排做有關碳減排的課題。2006年,她在國內從事清潔發展機制業務,國內對碳交易的認知度還不高,她就曾被一些企業家當成了騙子。她告訴記者,雖然國內目前也開始出現碳交易,但仍屬于探索階段,碳交易制度體系還需完善;企業參與減排,還需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及國家稅收等政策支持。
【影響】碳,或成閩出口生死令牌
黃玉彬說,國外對碳減排越來越重視,未來,碳減排有可能影響到中國的出口企業。據了解,本月起,全球飛往歐盟的航空公司都必須向歐盟提交監測報告,否則將得不到免費排放配額,而這僅僅是碳對經濟影響的一個縮影。近幾年,“碳關稅”也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新的貿易壁壘之一。“商品要進入國外市場,就要符合他們的游戲規則”,黃玉彬說,以后碳可能影響“到企業出口。比如,一些歐美國家需向該國進口的企業提供商品的“碳足跡”,也就是商品從生產到報廢整個生命周期的碳能耗數據,并根據數據征收一定的碳稅。舉個例子,福建企業把一件衣服出口到歐美國家,企業必須計算出該衣服從其原材料如布料等生產、成衣生產,衣服的使用過程中所排放的碳量,這就是這件衣服的“碳足跡”。而如果該衣服碳排放超標,可能被要求交稅。
據世界銀行和美國彼德森研究所日前發布研究報告預測,一旦實行碳關稅,中國制造業出口額將削減五分之一,所有中低收入國家出口額將削減8%。據悉,為有效應對部分國家的碳關稅”,目前閩企也積極應對。此前聯邦三禾紡織貿易有限公司與臺灣一家紡織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引進該公司低碳材料使用量超過15%的新材料,成功避開了出口“碳關稅”。與此同時,不少石獅企業通過更新設備減少能耗。
碳其實離我們生活很近
對于很多市民來說,“碳交易”還比較陌生,但是,黃玉彬說,在未來,碳和每個人聯系將更為緊密。“如果每件商品都有碳足跡,這就意味著,商品中都含有碳成本,最終將由消費者來買單”。“也許有一天,每個人都有一個碳指標”,趙士懷說,根據一定的計算公式,可以把每個人開車、使用家電等過程中所排放的碳量測算出來,每個人的碳指標也可以交易,超標的人必須支付費用,或者掏錢請中介公司幫你去種樹,以中和碳排放量。
據黃玉彬介紹,個人的碳減排,目前在國外也還是出于自發階段,一些民間組織在發動,未曾聽說官方強制。
“碳產業”大有可為目前仍屬起步階段
黃玉彬認為,隨著碳減排成為各方共識,以后碳產業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有碳交易“所、有合同能源公司來進行節能改造、有專門的公司測算指標等等,設計、施工、交易等,這必將帶動整個碳產業鏈的發展”。
據了解,中國已向世界作出碳減排承諾:2020年比2005年降40%~45%。碳減排節能改造行業將迎來春天。但是,目前碳產業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黃玉彬說,自從她在2009年賣出第一份碳減排指標后,她就再也沒有成功交易過碳指標,她手頭屯積的20萬噸碳指標至今無人問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