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的商業化試探
內蒙古熱發電項目開標令業內為之振奮,而為了這一刻已經醞釀了6年之久。馬勝紅回憶說:“2005年德國太陽千年股份公司找到有關部門,希望合作。我也參與其中,并建議選址內蒙古。2006年這一項目在中德高新技術論壇上簽署。”
這一項目直至今年1月20日才開標,為何擱置了這么久?
據馬勝紅介紹,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外方對在華投資的機制不熟悉,在獨立運作未果后,德國太陽千年公司又尋求與內蒙古綠能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內蒙古施德普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實施工作。
“更重要的原因是價格。由于依賴進口設備,當時預計內蒙古熱發電項目電價為2.6-2.7元/千瓦,還是比較樂觀的,但2009年7月敦煌10兆瓦光伏項目招標,價格為1.09元/千瓦,這中間有很大差距。”馬勝紅表示,目前光熱發電項目設備已經可以實現國產化,這會使成本下降很多。
相關資料顯示,內蒙古熱發電項目總投資約16億元,每年可發電1.2億度以上。業內專業人士預計,招標后的上網電價可能會在1.8-1.9元/千瓦。
馬勝紅表示,該項目有20多家企業購買了標書,但到1月20日開標,只有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3家投標。
此前,德國太陽千年公司駐北京首席代表周立新曾透露,將與中廣核共同參與競標。至此,內蒙古綠能公司退出。馬勝紅說:“內蒙古綠能公司只是做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參與后期建設。后期建設還是大型發電企業來做比較合適。”
漸成投資熱點
光熱更適宜西部廣闊地區的大規模發電。事實上,央企巨頭早已在西部地區“圈地”。除了此次投標內蒙古熱發電項目的國電、大唐和中廣核之外,2009年華電集團與澳大利亞雄獅國際簽署合作協議,準備在青海省格爾木合作開發100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2010年又與嘉峪關市簽署包括發展光熱發電在內的戰略合作協議。
不僅央企巨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瞄準光熱發電領域。一位長期關注光熱發電領域的投資界人士表示,包括天威集團、三花股份、航空動力、金晶科技等公司,都已經在光熱發電系統研發和項目建設,或光熱發電相關核心材料和設備制造上布局。
傳統的熱水器制造企業也在謀求進入該領域,上述正在北京延慶建設的光熱發電973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皇明太陽能和華電集團聯合出資1.2億元投建的項目。
另一家熱水器行業巨頭四季沐歌公司也在2010年年底投資4.5億元在河南洛陽建設太陽能光熱全產業鏈工業園,生產包括真空集熱管在內的太陽能光熱產業配套設施。
“太陽能光熱利用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未來,四季沐歌不是一個熱水器企業,而是一個能源企業。”四季沐歌總裁李駿表示,“我們目前不會進入光熱發電產業,因為需要有大量的資源匹配,而且會有很高的投資門檻。但無論是太陽能熱利用,還是光熱發電,都是值得關注的對象。”
馬勝紅認為,只要市場開啟,配套廠商將會蜂擁而至,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都會顯著降低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由于光熱發電采用中高溫真空管,而目前太陽能熱水器采用的是中低溫真空管,二者在技術上基本一致,因此未來真空管企業介入這一領域將有極大優勢。
“如果說光熱發電目前還有什么難點,就是成本較高、效率不夠高。”馬勝紅表示,2011年可謂是光熱發電元年。多做準備,先做起來,兩三年之后,中國的光熱發電有望迎來大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