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問題阻礙發展步伐
雖然愿景良好,尤其是政府已經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考核指標,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都具備了投入環保的壓力和動力,但現階段實行環境合同服務還是有很多的障礙需要克服:
首先是模式中強調的收益分享.其中的收益如何界定,如何評估,由誰買單。不比上述的節能燈,節省的用電數可以明確計量,但環境治理的收益比較難于量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制約收益分成的實現。而且難以評估收益也自然難以評估投入產出,不解決這個問題,就難免會出現現在很多環保投入不但超支,而且最終打了水漂的惡劣現狀。
同時環境的收益者相對可能比較廣泛,比如鄱陽湖治理,即使收益可以計算,誰最后來為收益買單,買多大比例的單,即使讓相關政府來作為受益主體買單,也很可能造成部門利益糾纏等,這也將直接決定著環境治理公司的成本回收和利潤。
其次,實行合同管理,也需要治理方先行負擔成本,必然對治理方的實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完全依靠自有資金發展,實際可行,但相對使用融資手段等資本杠桿進行撬動式發展,其成本優勢和速度必然會遜色很多。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金融渠道支持,也決定著此模式和行業發展的質量和速度。
而現實情況是,現在的國內融資環境惡劣,尤其是很多私營企業遭遇嚴重歧視,提供有引導性的金融政策必要而且重要。
另外,能源合同管理一樣,環境合同服務也必須解決先花錢后分利的制度障礙,尤其是作為環境產業主要受益人的政府及國家企事業單位,要允許財政資金采購環境服務。《規劃》的建議人之一,傅濤接受<中國環境報>采訪時也強調認為,目前各級財政只允許采購環保工程和設備,還不支持采購環境服務。而作為環境服務最大的采購商,地方政府如果無法動用財政經費購買環境服務,將是合同環境服務開展的最大障礙。
傅濤認為,目前國家對產業的思路往往是要扶持哪個產業,就大筆給產業投錢。但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對于有些產業而言,投給供給方,不如獎給需求方。如果國家對環境服務業提供扶持經費,最好能夠補貼用戶。“對于工業排污客戶而言,同樣可以實現政府采購環境服務,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對工業用戶進行補貼。需求的打開對產業、市場的刺激將十分直接。”
在法律方面,也必須盡快加強有關此的相應法律法規建設。和能源合同管理一樣,因為環境治理收益目前難以也沒有明確科學的量化標準,所以此模式前期一般也僅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進行。如何保證治理企業的技術、資金等條件可以實現持續保持品質的提服務,如何保證收益單位可以按合同進行收益分成,在當前市場魚龍混雜、信用嚴重缺失、決策不透明等等環境下,這些都將成為影響環境合同服務快速發展的殺手級障礙。
資本盛宴聚焦產業錢途
問題重重,方顯開拓者的偉大。在政策大的利好形勢下,行業發展還是給了行業從業者更多的信心。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統計,目前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約3.5萬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環保企業有58家。有專家預言,在未來的“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間,他們中間將有望誕生中國的世界級環保企業。
而在國家新規劃出臺后,據悉,行業知名政策專家傅濤最近幾月幾乎成為眾多金融單位尤其是PE基金的咨詢熱線。很多的金融投資單位開始把眼光投向了環保產業,向他咨詢行業政策、公司情況。
同時行業媒體也成了資本窺晲的對象。據筆者了解,不少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清華大學戰略合作伙、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水行業門戶網站中國水網。也許不久將來,我們在見證水業整體春天的同時,也可以看見中國水業媒體的資本春天。
相對政府的金融引導,市場資本的熱捧更能反映一個行業的熱度,其關注的范圍也更能反映其關注的深度。也許這個盛景不僅可以彌補政府作為的不足,也成為資本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
環境合同服務,猶如箭在弦上,也許只待聽那一聲響亮的呼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