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多晶硅標準出臺 推動行業整合
1月24日,工信部正式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對多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做出明確規定和限制。該標準針對國內低端多晶硅項目污染嚴重的情況,給行業設置了相當高的門檻,多晶硅行業整合在即。
行業準入門檻升高
準入標準要求,新建太陽能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自然保護區、水源區、居民區等環境要求高的區域1000米內不得新建多晶硅企業。
業內人士認為,上述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例如,按80萬/噸的投資成本估算,每期3000噸/年的產能限制,意味著企業初始投資規模在25億元。加上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小于30%, 那么初期投資規模將達到30億元以上,這已經是一個多數企業都難以達到的數字了。再加上銀行收緊對多晶硅項目的貸款,依靠銀行融資來投資多晶硅項目的道路也被堵死。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準入標準要求比較高,國內很多企業都達不到,面臨的困難不少。他表示,除了資金上的限制,技術上的相對落后也是一大瓶頸。據了解,國外企業在多晶硅提純技術上實行技術封鎖,很多企業的提純技術都不是最先進的。
多晶硅行業投資大、產出慢,并且今后兩年可能面臨較大價格競爭和整合壓力,這要求經營企業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可以預見,隨著行業準入門檻的提高,新的多晶硅項目將大大減少,原有的部分中小型多晶硅企業也將面臨更艱難的經營環境。而這些,在客觀上可以提高多晶硅質量,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利于我國光伏行業的長遠發展。
多晶硅巨頭將受益
業內的普遍聲音是,準入標準將引發多晶硅行業的大洗牌,小型企業被淘汰,已成規模的大廠將會從中受益。
據中投顧問調查,目前國內的多晶硅廠商中80%都是小企業,生產規模普遍在幾百噸左右,這些企業在規模上、能耗上大多達不到要求。
另一方面,光伏市場需求卻不會減少。雖然德國已經確定繼續削減光伏補貼,但業界預計,整個歐洲光伏市場仍將同比有一定增長。
與此同時,北美、亞洲等地區市場已經啟動,市場容量增速快,北美地區2010年新增安裝量就達100萬千瓦,國內企業占據了2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市場相對封閉,但增長較快,國內企業同樣擁有一定的機會。例如,尚德電力就是在日本占有最高市場份額的外國企業。2011年,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太陽能扶持政策仍將延續,市場發展勢頭不會減弱。
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被淘汰后,其市場份額將被大企業瓜分。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表示,強者更強、弱者出局,行業格局上可能會更加向寡頭壟斷靠近。
事實上,從此前一段時間的多晶硅企業發展情況看,大型生產商似乎都在為瓜分市場進行準備。一段時間以來,尚德電力、晶澳等多晶硅巨頭都在擴大產能。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尚德電力、晶澳、天合光能、英利等企業產能都將超過150萬千瓦。中節能、國電集團、東方電氣等擁有強大資金支持的企業也高調進軍多晶硅市場。
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姜謙預計,準入標準最終會讓我國形成10家左右多晶硅生產商。這些企業將充分發揮規模優勢,降低生產成本。
1月8日,中國首臺代表國際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等離子體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設備(PECVD)在上海成功下線,這被視為中國在新能源高端裝備領域取得的“零的突破”。“中國造”的PECVD性能領先于國外同類產品,價格大幅低于后者,國內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化進程有望提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