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成剛性約束
提出生態移民,是因為三峽庫區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戰略意義,及其脆弱生態的現狀。
金鑒明在論壇上作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庫區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報告,這份報告由他與重慶幾家大專院校專家,經多年實地調研考察而形成。
“三峽水庫不僅為庫區居民提供生產生活用水,更關系長江中下游沿線、南水北調東線幾億人的生產生活用水,生態功能極其關鍵。”金鑒明說。
之所以提10年為限,金鑒明稱,因為未來10年是三峽庫區發展的關鍵時期,資源和環境是未來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
據主題報告列舉的庫區生態壓力,主要包括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2003年以來,三峽庫區水位上漲淹沒土地70萬畝,而可開墾的土地僅19.4萬畝,后備耕地資源不足,導致土地資源緊張。而隨著人口快速增長,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求,居民為增加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大量增施化肥農藥,導致大量化肥農藥進入地表水環境。
二是農民耕作分散,生產方式落后,人們不是大力在耕作方式上求得進步,而是不顧資源再生能力,為擴大耕作面積,開荒種糧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而畜禽養殖,則成為水體有機物污染的重要來源。
第三是出于發展壓力,追求粗放的經濟增長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庫區生態環境壓力過大。庫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水資源,但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破壞亦十分突出,表現在,地表失穩、采空區出現塌陷坑、地裂縫、危巖、崩塌等。
金鑒明表示,要實現對庫區的生態保護,恢復森林,養護水源,發揮其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的功能,必須要大量遷出庫區人口。
當前,雖然對庫區進行生態移民已在上下達成共識,但目前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具體的針對生態移民的政策,而地方在操作中,也會遇到難題。
今年5月13日,巫山、奉節、巫溪、云陽四縣的市政協委員,召開了市政協東部片區委員聯組2009年第一次會議,專題討論了生態移民問題。
據參會的一位政協委員稱,目前各地都反映,庫區生態移民工作面臨著環境承載能力弱、移民數量大、政策不配套、補助標準低、工作無經費等困難,建議將生態移民納入三峽后期扶持的重要范疇。
此外,正在進行的高山移民,由于生活習慣等原因,即使政府出錢,居民的搬遷積極性還是偏低。
這顯然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不過,庫區區縣也在做一些嘗試,如當地政府已與湖北省草埔湖農場訂立長期協作合同,有計劃地將一些生態移民移居到農場工作和居住。
在減少人口的同時,金鑒明建議,建立國家級生態經濟特區及全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也是國家必須要考慮的政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