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說,綠色經濟與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生態保護概念不同,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更為豐富。并且,綠色經濟早已不是停留在紙面上概念化的東西。綠色經濟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根本性的出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綠色經濟是人類對能源需求的大趨勢所決定的。
英國原子能管理機構主席芭芭拉認為,發展綠色經濟,并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需要每個人參與其中。要讓綠色經濟成為社會的共識,需要加大教育和宣傳力度。日常生活可以節能降耗的空間有很大,但由于缺乏意識,我們每天要浪費難以計數的能源。如果教育和輿論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讓節能減排的意識成為每個人的自覺,綠色經濟的蓬勃發展就指日可待。
中國如何選擇綠色經濟發展道路
在夏季達沃斯年會開幕首日,國際傳播與公共事務咨詢機構美國福萊國際傳播咨詢公司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2020年前,亞洲將有望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體。
普華永道、上海美國商會在2009年夏季達沃斯年會上,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科技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綠色經濟市場潛力巨大,預計未來每年可高達1萬億美元。中國將由此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技術、產品和服務市場之一。
在全球綠色經濟體系內,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表現受人矚目。發達國家的"新能源革命"是否切合中國實際?針對這一問題,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指出,發達國家所謂的"綠色經濟",旨在通過技術上的突破,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最終走一條低碳經濟發展道路。
"而對中國來說,盡管中國是發展新能源潛力最大的市場,但要搶占新能源發展的制高點,仍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吳昌華說。
據分析,在發展新能源的創新意識和核心技術方面,中國與歐美國家仍有很大差距。許多核心和關鍵技術還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國新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普華永道全球氣候變化及碳市場主管合伙人理查德·格雷德希爾表示,除了技術制約,中國發展新能源的障礙還表現在對新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不足。"特別是從實驗室研發到真正實現產業化過程中,還面臨諸如政策、法律、標準、資金投入等一系列問題。"
對于發達國家基于雄厚資金和技術支撐的"低碳經濟",中國面臨節能減排及對傳統能源技術進行改造的重任。與國際上先進的能源技術相比,中國能源轉換效率普遍低15%1到353%,重點企業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0%至40%。
美國鋁業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勞斯·克萊因菲爾德認為,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路徑選擇不必盲從于領先的發達國家。"相對于發展低碳經濟的長遠目標,改造現有產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許是當前中國最有效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