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俊峰認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應“張弛有度”,整體布局。像現在用太陽能光伏發電,一千瓦時成本是3至4元錢,要上規模發展就需巨額補貼,如果企業慢慢積累技術力量和運營經驗,等到時機成熟后再提速發展,發電成本可以降到每千瓦時1.5元至1元,這樣成本要小得多。
惡性競爭潛伏深層危機
一些熟悉國際國內新能源開發現狀的專家認為,由于核心技術和核心原料“兩頭在外”,我國盲目上馬的部分新能源產業有可能引發深層危機。比如核能,核心原料為鈾,但我國儲備少,需要進口,發展一旦上規模就容易受制于人。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兩院”院士石元春還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例分析認為,這一產業的核心技術之一是硅材料提純技術,全靠從日本和德國進口。2006年之前,上述兩國只愿意提供多晶硅材料,從中賺取高額利潤,2006年之后卻突然同意向中國輸出相關技術,技術轉讓經費大幅下降,太陽能光伏企業在中國迅速呈“遍地開花”勢頭。
針對這一變化,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認為,硅材料提純就是對化石能源進行加工,是典型的重“終端環保”而輕“過程污染”,其背后隱藏著跨國公司聯手扼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陰謀。我國一旦同意從2012年開始履行《京都議定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責任,聯合國不會對中國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進行補貼;相反,中國反會因為太陽能光伏生產線屬于高耗能產業受到罰款。而日本、德國等國將這一高耗能的產業成功轉移到中國后,讓中國給他們供貨,則可從中賺取數倍的利潤。
一方面是大量企業迅速上馬新能源產業,另一方面則是一些企業以超低價參與定價競爭。不久前,在國家能源局主持的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招標過程中,某公司甚至報出了售電價格為0.69元每千瓦時的投標價,這一價格不僅遠遠低于目前光伏發電行業每千瓦時3元錢的價格,也遠遠低于國際光伏產業的價格。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認為,光伏行業還沒有發展到大型企業用資金血拼招標價格、又以低價格采購中小企業光伏產品的階段,“如果現在就出現上述局面則與國家產業相違背,不利于光伏產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