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病新傷”讓行業雪上加霜
2010年的太陽能熱水器市場一直低迷,“四成太陽能熱水器冬天不能用”的調查無疑讓行業“雪上加霜”。
“2010年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產量全年增長預計僅為16.7%,全行業產值比2009年增長22.5%。”研討會上,羅振濤說,這兩項增幅數據都列行業歷史最低水平。
除了如皇明等少數龍頭企業表示今年增長仍保持在40%左右外,大多數太陽能企業都坦言“今年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小企業停產虧損,大企業增速放緩”成為行業普遍寫照。
盡管市場跡象早已背離普遍“看漲”預期,但太陽能企業卻還在不斷給市場“加碼”。2010年11月30日,國家對第三輪太陽能家電下鄉招標,243家企業中標。相比第二輪中標的168家,家電下鄉的熱度不減意味著更多的企業還在不斷入局,讓原本殘酷競爭的市場更趨于白熱化。
一位不愿具名的太陽能熱水器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商報記者,2010年下半年企業曾寄希望于第三輪太陽能家電下鄉能推動銷售復蘇,第三輪招投標因此傾全力投入,最終卻發現推動力度效果一般。曾寄望挽救行業頹勢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幾近斷折。
“四成太陽能熱水器冬天不能用”可能只是行業的“冰山一角”。張德志總結2009年和2010年的調查數據說,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的投訴率整體一直偏高,甚至不乏一些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的售后服務投訴。
中國商報記者還了解到,盡管當前國內太陽能光熱市場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有3000多家企業,但實際上,營銷網絡、服務體系能覆蓋全國的大品牌卻屈指可數。“多數企業還屬于區域性、地方性品牌,卻因為家電下鄉13%的財政補貼政策,加劇產能擴張,蜂擁農村市場,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自然難以消化。”業內人士憂慮道。
產能相對過剩會否引發市場重組
實際上,如果僅從規模數據上看,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的工業體系與商業環境均處于世界領先位置。
羅振濤說,2009年,我國太陽能熱水器熱利用面積已達1.45億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而在自主核心技術上,太陽能熱利用產業也是國內少有的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產業。
但為何如此“光鮮”的產業卻屢屢陷入年復一年的負面風波,徘徊不前于質量隱患、售后服務投訴等老問題?
實際上,早在2005年,中國消協就曾發布調查報告,披露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售后服務滿意度不到36%。而見諸輿論的行業風評也都以詬病為主。
癥結因子似乎還歸于產能過剩。業內人士分析,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實際已經歷了十幾年的高速發展,而特別是近兩年,大型品牌企業開始加速全國布局,行業產能擴大因此一時非常迅猛。金融危機后,轉產太陽能和新加入的企業也使得行業產能以幾何級數增長,這些都極大稀釋了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的需求。此后,兩輪太陽能家電下鄉的狂潮,也預支了一部分市場的購買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