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
向下延伸到戶建立農村垃圾生態處理新模式
羅江縣萬安鎮芒江村萬畝梨園,行走在青山綠樹間,代表們被一個個長滿鮮花的水泥小方池所吸引。這些貼著褐色瓷磚的小方池,與周圍褐色泥土、景觀融為一體,不仔細看,很難發現這是堆放垃圾的收集池。
“我們縣也建有垃圾池,但沒有綠化美化,清運不及時就會影響村民生活,回去就得抓緊改進。”岳池縣縣長湯才勇對此很有興趣。
這種“一拖二”的小池正是羅江農村垃圾生態處理的“機關”所在。
村組保潔員將垃圾收集池里的垃圾運送到“生態處理池”里進行分類,將能夠回收的垃圾品分撿到“可回收池”,將不能回收的建筑垃圾等放入“不可回收池”,其余如廚余垃圾、植物枝葉等可降解的垃圾,則堆放在最大的生態處理池里,采用生物堆肥的方式集中處理,每30厘米厚就鋪一層藥品,每兩個月即可成為果樹等的有機肥料。如此一來,80%的垃圾可用作生態堆肥,只有10%-15%的垃圾需要集中處理,每年可減少垃圾處理量1000萬噸。為了吸引農民參與垃圾處理、自覺配合并監督不良行為,該村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的辦法,每戶農民每月需出1元錢,作為自家垃圾的處理費。
羅江縣委副書記曾長江告訴代表們,實現生態回收處理后,羅江全年減少的垃圾轉運費及人員支出就達1000萬元,還解決了2000人的就業。青神縣縣長王曉麗很受啟發,“這一長效機制既解決了問題,又減少了成本。”
“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農村垃圾生態處理新模式,劍閣縣縣長田中文還是第一次看到。“農村垃圾處理面大、投入大,運行和管理也難,羅江建小池的辦法很好,可以復制。”田中文說。
旺蒼縣縣長張尚華認為,羅江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注重向下延伸到戶,方式非常獨特而深入,旺蒼中間的河谷地區,已打算采用羅江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此外,旺蒼還將繼續探索山區、深丘的處理模式,“爭取早日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