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大壩與水庫的興建對洄游性魚類是個致命的打擊,它阻隔了魚兒的洄游通道,斷了魚兒的生路。曾有千百萬條中華鱘逆流而上產卵時,不幸撞死在葛洲壩上;青海湖入湖河流上的一座攔河水壩將成千上萬條逆流產卵的湟魚憋死在壩下。同時,修筑的水壩還阻斷了水壩上下游魚類基因的交流,這對多種魚類的繁殖都很不利。而水壩下泄的水流對下游河床和河岸的強烈沖刷,也對下游堤防和岸邊的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
面對水電項目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廖文根認為,其實,任何人類的活動,比如城市化進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都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影響。
■減排承諾
讓我國不得不選擇積極發展水電
“對于水電開發問題的爭論,首先應該站在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考慮這一問題,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需要多少能源?這些能源需求可能通過哪些途徑來解決?水電工程作為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應當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要明晰和權衡水電建設的利弊。”廖文根說。
其實,國家在水電建設上已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了。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對于水電也明確使用了“積極發展”一詞。
另外,在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上,中國承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其中,9%要靠水電,遠高于核能的4%,在我國可用的4億千瓦水力資源中,有3.8億千瓦必須得到開發。
“除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需求,減排的承諾也讓我國不得不選擇積極發展水電項目。”廖文根說,這就需要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水電工程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同時,最大可能地減少對生態的影響。
但是,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毛顯強告訴《北京科技報》,水電對環境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考察。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水庫淹沒植物后會產生甲烷氣體,科學家懷疑這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原因。
毛顯強說,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應該說水電總體上講還是一種比較清潔的能源,排放的污染物比較少,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比較清潔的。但是從生態影響上講,它也有它自己的一些問題,例如,水壩把水流截斷了,改變了河流自然的狀態,截斷了湖原先的路徑,這對生態性能構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土地淹沒造成了土地類型的變化,還可能會有一些次生地質災害的產生,它的這種生態的影響也是實際存在的。
風電會出現打死飛鳥的情況、搞太陽能會有多晶硅的廢棄物的污染、核電站有安全問題的困擾,毛顯強表示,在核能、太陽能、風能自身還存在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還不能為我國減排和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足夠的電力時,發展水電無疑是 “無奈之舉”。
有資料表明,美國水能資源開發比重已經超過了70%,歐洲的冰島、挪威這些國家,水能資源利用比例達到90%以上。中國水能資源的開發比重還不到30%。
■將水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少到“可以容忍”
廖文根認為,如果誰能拿出一個比發展水電更好的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案,我也認為沒有必要發展水電,但是,至少在目前看來還沒有。而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保護生態而不去考慮發展。
“我們應該做的是,在水電項目開工之前,做好開發規劃、設計、運行等環節的環境評估,切實采取措施將水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少到‘可以容忍’的程度。”廖文根強調。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摸索,針對水電工程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環境評價體系。目前,我國每一個大型水電站都要經過異常嚴格的環境審批程序,這在國際上也是走在前列的。”廖文根最后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