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我國能源稟賦與負荷中心呈逆向分布。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我國煤炭資源保有儲量的76%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等北部和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需求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地區。隨著我國能源開發西移和北移的速度加快,大型煤炭能源基地與能源消費地之間的輸送距離越來越遠,能源輸送的規模越來越大。東部地區受土地、環保、運輸等因素的制約,已不適宜大規模發展燃煤電廠。要滿足未來持續增長的電力需求,從根本上解決煤電運緊張反復出現等問題,促進大型煤炭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必須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實施電力的大規模、遠距離、高效率輸送,與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和利用一道,形成全國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格局。
經濟社會發展對電網提出更高要求。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我國電力需求將長期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我國用電需求將達到7.7萬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將達到16億千瓦左右,均為現有水平的2倍以上。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動汽車、智能設備、智能家電、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只有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才能滿足客戶對供電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互動化需求。
清潔能源發展對電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為應對氣候變化、解決能源持續供應問題,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開發清潔能源。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水電、核電以及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但是,當前清潔能源發展中仍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如,水電開發受到生態環境和移民等問題嚴重制約;核電建設存在市場機制不健全、專業化和開放程度偏低等問題;風電發展缺少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尤其是目前風電投資主體多,建設周期短、投產快,導致風電發展與調峰電源建設不配套,與電網工程建設不協調,并網、送出、消納以及運行控制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太陽能發電的加快發展,類似的問題也將會出現。
電力行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行業,轉變電力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當前,世界各國從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加快了智能電源、智能電網、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發展進程,大量智能技術和成果在各行各業特別是能源行業迅速推廣和應用。在這過程中,智能電網成為了能源發展智能化的關鍵,并呈現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的趨勢。
堅強智能電網是堅強網架與智能化有機融合的電網。堅強網架是實現安全可靠供電的物質基礎,智能化是提高電網安全性、可控性、適應性和互動性的關鍵。我國正在建設的大型能源基地與中部、東部負荷中心的距離一般都在800公里以上,遠的達到3000公里以上。只有建設堅強的網架,才能大幅提高電網優化資源配置能力和抵御事故風險能力。正在建設的特高壓電網就是這個堅強網架的核心。
預計未來10年,以堅強智能電網為平臺,將推動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累計超過100億噸。電網在經濟社會發展、能源結構調整、應對氣候變化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