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科院過程所研究員曹宏斌表示:“這些核心技術基于氨與水分子相對揮發度的差異,通過在精餾塔內進行數十次氣液相平衡,可以將氨氮以分子氨的形式從水中分離,然后以氨水或液氨的形式從塔頂排出。經過這一過程,脫氨后的廢水氨氮濃度可降至10毫克/升以下,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小于15毫克/升)。”
資源化處理:變廢為寶
新技術的一個關鍵詞是“資源化”,這是以往氨氮廢水處理技術沒有實現的。
“精餾塔處理后的氨水或液氨從塔頂排出后,即被冷凝器冷卻到常溫成為高純氨水進行回收。這一過程使氨氮資源回收率超過99%。”劉晨明解釋說,“氨氮以氨水的形式回收,氨水可以直接作為生產原料使用,實現了污染物的資源化,這相對于傳統技術節能40%。其運行成本受水質影響,在5~20元/噸范圍內波動。”
劉晨明表示:“雖然采用‘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可能會使企業初期投資高出30%,但在處理過程中,收支抵消后,有些企業每處理1噸廢水還能夠盈利2~6元。而傳統的處理技術無法回收氨水,因此沒有盈利。所以,‘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在具有良好環境效益的同時,也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不管什么技術,企業能用才是硬道理。劉晨明說:“經過實踐證明,傳統的精餾處理技術在企業應用過程中難以實現長期免維護運行,原因是廢水在處理過程中容易結水垢。新技術開發出高溫、高堿條件下專用阻垢分散劑,一舉解決了這一問題,使維護周期大大延長。”
據曹宏斌介紹,目前項目組利用該技術已在天津、福建、遼寧、吉林、廣東、湖南等地建成7套處理規模為100~400噸/天的示范工程,全部穩定運行。這項技術將主要應用于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氨氮廢水處理,而這些行業產生的氨氮廢水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目前,作為處理高濃度氨氮廢水的首選技術,“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已被環保部列入2010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懿表示,目前,環保治理的思路已由“先污染后治理”向全過程污染控制轉變,從事過程工程的科學家要勇于承擔國家環保治理任務,不能再局限于發文章,而要切切實實拿出企業實用的環保技術,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從這方面說,“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的思路無疑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