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何制定碳標準
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低碳排放技術,把產品生命周期——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在產品標識上用量化的指數表示出來,以標識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英國等很多國家制訂了碳標識,英國有2500種商品具有碳標識,而且制定了完整的溫室氣體管理標準。
溫室氣體管理標準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基礎平臺類標準:溫室氣體管理術語標準;溫室氣體管理體系規范;核查人員要求;核查機構要求。
第二,實施類標準:組織層次排放量化標準;產品層次排放量化標準;大型活動排放量化標準;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規范。
第三,檢查類標標準:組織層次排放核查標準;項目層面排放核查標準;產品層面排放核查標準;大型活動排放核查標準。
第四,評價類標準:低碳企業評價通則;低碳園區評價通則;低碳城市評價通則;低碳產品評價通則。
相對而言,相關標準方法復雜, 我國基礎工作薄弱,缺乏相關數據支持,掌握使用困難。但是,目前中國已經制訂并發布了41項能效標準,涉及家用電器類12種;照明器具類8種;商用設備類 4種;工業設備類9種;辦公設備類2種;交通工具類6種等6大類產品。截至今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已經對國家實施的六批21類產品開展了能效標識管理工作,5年累計節電1500多億千瓦時,減排CO21.4億噸。
因此,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標準和標準化能夠為政策、法規、協議和機制的確立提供可操作的技術支持;確定全球一致的術語、方法和檢測、測量體系;為監測、計算、評價、論證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走向市場搭建平臺;為政府和機構(包括企業上)建立優化的管理;按照統一的標準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為節能減排的市場化運作提供支撐;通過標準化的宣傳和實施提高公眾的關注和參與程度;通過標準化的手段推動技術發展和培養人才;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標準化技術指標體系,應對國際上出現的新機遇、新變化和新挑戰。
因為氣候變化國際標準的廣泛應用有可能給我國帶來大范圍的行業技術入侵,導致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利益受損,給我國企業和產品帶來新的綠色貿易壁壘。如果氣候變化國際標準在國際范圍內對同類產品進行評估,將對我國的出口產品不利。氣候變化國際標準會為碳稅提供技術支撐,威脅我國出口商品,因為這一標準的推出給中國企業碳排放評價制造了技術難度,增加了成本,進而也就影響了競爭力。產品“碳足跡”走向認證、標識的可能性很大,這將影響我國出口產品。例如,臺灣要求大陸企業提供碳標識,假如全世界都出現這種情況,對中國貿易將形成新挑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