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路遙知馬力。真正的質量問題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兩年的機組運行還沒到機械類設備質量故障的高發期,更大的麻煩可能還在后面。
比較國外風電機組的運行經驗,MW級以上機組發生故障比例最高時期是安裝后第二年和第三年,出現故障機組的最高比例在5%左右。隨著國內風電行業逐漸發展成熟,訂單的質保期限條款將會向國際標準接近,屆時整機廠商將會受到風電機組質量問題的嚴重考驗。
專家表示,2009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38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但在新機型聯合開發過程中仍然以對方設計為主,中方還沒有完全掌握風電機組總設計,且大部分企業并不具備核心技術,僅是充當組裝廠功能。這與國內風電設備企業中,部分企業在渾水摸魚、研發能力薄弱、高額利潤驅動倉促上馬風電等原因是分不開的,導致了所生產的產品純屬仿制,風電設備制造業技術嚴重依賴引進的弊端日益顯現。事實上“技術空心化”一直都是中國風電制造業主要弊病。
加快新能源技術成果轉化
風電其實只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一個代表縮影。實際上,我國已經具備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豐富的資源條件和一定的產業基礎,近年來,可再生能源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中一些技術已經達到或接近商業化發展水平,從資源、技術和產業的角度,都有大規模發展的潛力。但技術成功的轉化亟待加強。
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根據我國制訂的發展目標,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可以達到15%以上,2040年之后可以達到30%或更高的水平,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經過近年來的培育,可再生能源已經開始在我國的能源供應中發揮作用,今后5—10年將是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大規模利用的起步階段,能否抓住機遇,打牢基礎,迅速形成可再生能源市場和產業,是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所在。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田原撰文指出,雖然我國的新興產業發展時間短,但與國外的技術實力差距較小,甚至在部分領域擁有優勢,不過我國新興產業各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市場接受程度不高。使技術進入市場是新興產業發展的最主要環節。通過制定政策、規定引導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市場是國外主要經濟體扶持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