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清潔能源領域的前蘇聯
“打中國牌”似乎成了美國政客近些年來喚醒國民對世態嚴重性認識的慣用手段。正是如此,朱棣文才將中國近年來在能源高科技制造領域取得的研發成果與蘇聯制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相比較。
為使這一比較更站得住腳,朱棣文引用了一些具體數據,1998年美國占全球高科技出口的份額約為25%,中國連10%都不到;而到了2008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上升至20%,而美國的則被蠶食到不到15%。同時,2009年,美國授予的專利中首次出現了外國申請人多于美國人的情況。
“中國正在加大對能源研發的力度,看起來效果不錯。我們也應該這樣做,”朱棣文說:“讓中國在科技上領先對我們來說將是高風險的挑戰,因為創新創造社會財富。”在美國人還在一門心思地鉆研計算機、國防、醫藥時,中國正在修建世界上最昂貴的快速鐵路網,并且發展出了世界上最高效的火電技術。
講話中,朱棣文還提到,清華和北大已經成為派遣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最多的學校;而美國一家名為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的企業最近剛剛在中國建好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研發設備。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也支持朱棣文的這一觀點。11月26日,他撰文寫道:“20年后,當歷史學家回顧2008-2009年時,他們會發現在這段時期內發生的最為重要的事情不是‘大蕭條’,而是‘紅色中國’決定轉變為‘綠色中國’。在國會中,議員們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中國將在污染上超越我們。但這早已過時了,中國正試圖在綠色領域趕追我們。如果兩國同時投入研發,相互競爭,我們肯定會贏。但不幸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競賽。這就像人造衛星已經上天,而我們卻認為那是一顆流星。太多政客都活在‘我們永遠是第一’的幻想中。”
《邁阿密先驅報》報道,與冷戰的純對抗思維不同的是,這回美國也有與競爭對手合作的想法,并向其出售自己的產品,以從中獲利。11月14日朱棣文到中國,參加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的啟動儀式恰巧說明了這一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