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目標是(2012年以后):全部新建建筑,5000m2(包括地下層建筑面積)以上的改建、擴建建筑應達到二星級標準及以上(或按最新政策要求).
但在目前占據新建建筑八成以上的商品房開發方面,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開發商在建設商品房時往往更在乎的是資金的周轉,而在低碳節能方面著墨較少。
“目前關于節能建筑,行業內的統一標準本身都沒有,目前我們只有一個評價體系,就是你做好了怎么評價的問題,但實際上建設標準,包括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的標準缺失,沒有標準的話自然就缺乏約束機制。”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他認為,一個綠色的建筑,應該包含幾方面的內容,從專業角度來講,首先是規劃要控制好,比如南北對流、小區的自然采光等,在規劃布局上,盡量和當地的生態相結合。開工后,應該在施工的階段保持最大限度的節能減排。從最早的規劃,到建筑設計,到施工建設過程,到最后使用,這些都要全部參與進來。
“但目前綠色建筑產品方面,很多建筑還是節能不節錢,因為很多技術包括專利都掌握在老外手里,國內做的時候轉讓成本比較高,此外很多高技術的東西并沒有轉讓給你。你讓開發商來做這個,只要沒有規矩、沒有標準的話,他們都希望利益最大化,把成本降得越低越好。”該人士指出。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表示,建筑節能的推進要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所謂“胡蘿卜”,是指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等一系列財政補貼項目,以此激勵地方政府推進建筑節能。而“大棒”政策則是指將公共建筑耗能統計和節能減排納入地方政府節能減排的一項任務。
“這個政策從方向上來說是很不錯的。唯一的可惜是資金有限,每次支持的力度很有限。一個投入好幾個億的項目,可能補貼只有幾百萬。也就是說所謂‘胡蘿卜’,可能就只是一小塊糖。”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以2008年被列入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的廣州亞運城新能源項目為例,該項目當年獲得國家最高的一筆財政補貼2000萬元,但該項目的總投資達1.8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