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適應能力非常強,而且很靈活,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英利在德國的最大經銷商IBC太陽能公司首席財務官Norbert Hahn表示。從2009年以來,IBC太陽能公司與英利簽訂了130兆瓦的銷售協議,2010年的接單情況約為2009年總出貨量的2倍。
從去年4月份開始,英利將所有精力集中到海南,并成立了海南產業基地建設指揮部,把河北保定總部的全產業鏈引入海南,投資額也從最初的5000萬元擴大到110億元。其中,英利自身的投資額大約在10億元~20億元。
選擇海南,苗連生解釋說,原因有二:第一是海南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海南的資源優勢。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全省已探明石英砂礦儲量21億噸,遠景儲量在100億噸以上,占全國的近60%。第二則是東南亞市場的誘惑。“不僅是英利,國內的大多數光伏企業都高度依賴歐美市場。要想使企業獲得長足發展,就必須開拓其他市場。與競爭激烈的歐美市場相比,東南亞市場還處于開發初始階段,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如歐美市場。”英利集團執行副總裁王向東表示。
英利是入駐海南省的第一家光伏企業,而海口獅子嶺產業園也將成為英利除總部保定之外的第二基地。英利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英利已經在新加坡建立了辦事處,將在未來著力開發東南亞市場。
“價格殺手”還有非洲夢想
“今年的光伏市場太熱了,熱得讓我受不了,客戶都在找我催貨。”顯然,苗連生很滿意,世界杯后一舉成名使英利訂單源源不斷,即使產能井噴式擴張,仍然無法滿足訂單。“我不得不親自飛赴美國向客戶道歉,因為訂單完成不了。”苗連生說。
面對市場“井噴”式的需求,光伏組件原料多晶硅的價格也一路飆升,國內多晶硅已經出現了800元/公斤~900元/公斤的合約價格,國外現貨價格已經達到100美元/公斤~110美元/公斤,而一年前的價格僅為40美元/公斤~50美元/公斤左右。
盡管晶硅的價格高企,英利仍在執行低價策略。在10月19日國內“金太陽示范工程”招標中,英利報出10.5元人民幣/瓦的最低價。
“業內人士稱呼您是價格殺手,他們猜測您是眼光好,在歐美調整政策之前就提前做好了準備,屯了很多貨。”針對記者的提問,苗連生這樣解釋:“我們現在出口生意確實很好,但是2010年卻是英利對國內太陽能市場供貨最多的一年,低價投標顯示了英利有足夠的開發國內市場的誠意。”
在苗連生看來,目前國內在太陽能應用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光伏產品價格及發電成本較高是其在國內無法也不應迅速推廣的主要因素。
“而且我不同意之前你提到光伏今年大熱是因為大家囤貨導致,我認為這個市場還會繼續大熱,不信我們就賭一把。”苗連生說。
他認為,2012年以后,全球光伏市場將真正走向市場化,屆時將逐漸分出檔次并最終形成三類市場,其中高端的一類市場將只剩下7、8個品牌,年產能將達到35吉瓦~45吉瓦。國家應大力支持國內光伏企業繼續出口,搶占歐美市場。
“中國產品一定要進入世界,只要有千分之一的機會,我們都要去爭取!我們還計劃全面進軍非洲市場,所以我和你打個賭,三年后我贏的話,你要兌現呀。”苗連生如是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