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陽華鴻污水處理廠廠長陸飛告訴記者,該廠現在承擔著工業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工作。 以前工廠的工業廢水直接或簡單處理就排放進大王灘,目前舊的排污管道早已被封堵,廢水全部統一由處理廠進行處理后才能達標排放。同時在排水口設置了在線實時監測系統,監測的數據直接傳送到南寧市環保局,便于對排放水質的各項指標進行監控。
由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資金支持,建設任務重時間緊;加之地方沒有建設、管理的經驗和團隊,污水廠建設成為地方政府“心病”。
“BOT模式切實解決了我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的難題。”桂平市副市長陸兵告訴記者,在5年前該市就已經計劃建設污水處理廠,但是一億元的建設資金讓地方政府一籌莫展,讓工程建設遲遲未能進行。在2008年,桂平采用招標的方式,選擇了有資金實力、有建設污水處理廠經驗的廣西華鴻水務投資(集團)公司。
5月份投入使用的桂平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4萬噸,處理后的污水均能達標排放,基本解決了桂平市區的污水處理問題。陸兵表示,讓技術條件比較好、實力比較雄厚的企業進入到公共服務項目里面,解決了政府污水處理的人才短板。另一方面,專業公司成熟的技術、先進的工藝保證了整個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質量,提高了治污效率。
承擔污水處理廠建設的廣西華鴻水務投資(集團)公司,在廣西建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已經達到了7家。該公司董事長林金華原來從事的是房產業,但看到國家和廣西政府近年來非常重視環保事業的發展,毅然把自己的企業全部轉型,完全投入環保事業中。林金華告訴記者,他非常看好環保事業的發展,他們與當地政府簽訂的BOT協議中,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時間在20~30年之間,但按他們的測算,污水處理廠只要運行12~13年,就可以收回所有投資,剩下的就是利潤。
林金華表示,近年扶持政策相繼出臺,給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企業通過自身的精細化管理,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則能實現盈利。于此同時,以污水處理廠為中心,向這條環保產業鏈的上游發展,開發環保設備和技術,往下游發展出售污水處理廠凈化過的水,實現循環經濟,這些措施都能帶來可觀收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