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億的龐大投資數字也許只是漢能在“虛張聲勢”。前不久,漢能與某薄膜設備制造商簽訂了一個近200億港元的薄膜電池設備訂單。有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該訂單能支撐3G瓦的薄膜電池生產,也就是平均1G瓦的設備支出是57億元人民幣左右。這與其投入最小的項目“武進1G瓦投資需120億元”相差甚遠。
疑問在于,除了拿地成本、設備投入之外,漢能在武進項目還有60多億元的支出用在了哪里?獨立分析咨詢機構弘亞世代副總裁劉文平,以及了解漢能的某地招商局人士告訴本報,漢能的實際投入可能并沒有所形容的那么大。
由于漢能是非上市公司,其財務狀況并不為外人所知,因此,這家公司到底有無實力完成900億元的投資,外人難以置信,并不能排除是在虛張聲勢。
豪賭薄膜電池?
薄膜電池與目前主流的晶體硅電池技術完全不同,主要是在低成本的玻璃、塑料以及不銹鋼等基板上沉積形成很薄的感光材料實現光電轉換,技術方向包括硅薄膜電池、碲化鎘以及銅銦硒等。漢能則偏向于硅薄膜,為非晶硅/微晶硅疊層技術。
由于薄膜電池技術仍處于摸索階段,市場變數以及技術更新都是不可預知的,大額投入未必合適。此前,深諳薄膜技術的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就因看不清該產業前景,不得不將經營數年的上海薄膜基地關閉,據稱損失近4億元。
近期也傳出美國薄膜電池商Solyndra將關閉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電池廠的消息。全球最大的電池設備商之一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在今年叫停了整套sunFAB的薄膜生產線,導致中國國內廠商必須調整銷售策略,將產品整套賣出才可能盡快收回成本。
在技術方面,由于目前世界第一大薄膜電池生產商First Solar公司已具備了高轉換效率和低售價的優勢,這也會給后來者漢能帶來銷售壓力。
First Solar的電池轉換效率已接近11%,相比之下,漢能控股所采用的薄膜電池設備要到2012年才能將其轉換效率提升到10%~11%。另一方面,First Solar目前的每瓦電池售價約1美元(成本0.74美元/瓦),已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價格了,漢能砸下的巨額投資,是否能比它更有競爭力呢?
與無錫尚德、First Solar等公司的審慎相比,漢能現在是在豪賭薄膜電池,但前景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