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的就是頭腦發昏
中國的電動車,沒有經過一般汽車產品在極端冷熱溫度和十萬公里以上的路試,大眾的電動車UP,日產的“聆風”研發成功,到最后上市,中間都有兩三年的測試。中國電動車除了能跑,質量、安全、能用幾年,這一切消費者知情嗎?車還在實驗室開發階段,此時就鼓勵購買,消費者豈不取代了工廠跑路試的試車員。
舉例說,鋰電池的安全就是個未知數。2010年9月,聯邦快遞的一架波音747貨機在迪拜爆炸墜毀,全球嘩然。經查,罪魁禍首就是飛機上運載的手機和電腦用的鋰電池。當電動車達到百萬輛的規模時,會不會接二連三的發生電池爆炸的新聞呢。
現在的電動車,廠家宣傳一次續航能力一二百公里,基本都有很大水分,最客觀的也是一些理想值。來幾次急加速,耗電激增,續航里程就大打折扣。假如你興沖沖買來一輛電動車,從上海去蘇州,開到半路沒電了,找不到充電站;或者說找到充電站,前面排著兩輛車,還得等10小時才輪到你;且不說,溫度太高或者太低,電池都會效率下降,乃至停止工作。一旦被拋在路上,你堵不堵心。
在一種新的主流能源為全球汽車業所認同之前,在這種能源禁得起推敲的大量提供之前,奢談新能源車的商品化都為時尚早。
電動車的能源——電從哪里來?來自電動車權威人士的應對石破天驚:“我國目前每天有超過9億度的低谷電,可供5000萬輛電動車充電。”5000萬輛,相當全球汽車一年的產量,僅僅用中國的低谷電就能提供全部電能。這樣浪漫的應對,極其荒唐和不負責任,尤其作為一個國家長遠規劃的依據。
市場的理性選擇
電動車使用中充電的問題,遠比人們預想的復雜。加油是動態的(一兩分鐘),充電卻是靜態的(幾個鐘頭);加油站占的是兩條車道,充電站占的卻是一大片停車場。而且充電的頻次比加油高得多,網絡密得多,如果“取代”傳統汽車真能實現,光是在擁堵不堪城市中安排每天數百萬輛電動車的充電站用地,就是一場噩夢。
從環保角度看,電動車在中國的貢獻度不會高。在瑞典,我曾經問過電力產業的能源結構,被告知水力發電占50%,風力和其它生物能源發電占45%,用煤發電只占5%。而在中國,70%的電力來自煤炭,中國煤炭40%以上是高硫高灰的劣質煤。電動車在中國的零排放只不過是污染前移。
在國外,電動車追求的不是對汽車的替代,而是城市短程交通的補充。現在的鋰電池技術,作得好的,基本上是背一公斤電池,可以跑一公里。所以國際上的成功的純電動車,基本保持在一次充電,一百多公里的續航能力,接送孩子、賣菜購物,看個社區醫生,足夠了。但是城際出行,就非開汽車不可了。因此電動車主要用作“第二輛車”。在中國,把電動車當第二輛車買,而且價格不菲,買車停車都不現實。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封鎖和失誤中,中國人正勒緊褲帶過著最艱難的日子。張愛萍將軍對毛澤東說,給我十個億,一定造出個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好不揚眉吐氣。今天,為了作個電動車全球領先的大國,上千億元砸下去了,希望能聽見些響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