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淦也看到,光伏發電成本過高是制約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發電成本必須下降,必須降到國內火力發電的水平,才能大規模發展。”孟憲淦說。
從另一太陽能利用大國――德國的情況看,德國最早從2000年開展光伏發電,當時的發電成本為4.5元/度,2008年降到3.3元到4.3元/度。德國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出每年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的下降幅度,從最初幾年的6%的降幅,降到了去年的16%。
按照國際市場的執行情況估算,上網電價每年應下降5%~10%。德國預測2016年,上網電價相當于1元左右。歐洲預測計劃到2020年,達到1.5元左右。
在今年,國內光伏發電市場剛剛啟動。孟憲淦告訴記者:“市場啟動的頭幾年應是比較困難的,相關配套政策沒有落實。”他建議,基礎要打得扎實些,要解決好合理上網電價,與電網銜接的接入政策、相關的技術標準、市場激勵機制等問題。
確定光伏發電的固定上網電價將經過數次摸底
史立山十分明確地向記者表示,此次招標電價將為今后出臺固定的上網電價提供參考。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固定的上網電價,而是采用一事一議的方式,每個光伏發電工程的上網電價均不同。“現在,政府通過摸底來了解合理的上網電價。”孟憲淦補充說:“光伏發電的固定上網電價并不是一次招標摸底就能夠確定下來的。
通過不同地區、不同項目特許招標可以摸清光伏發電的基本成本,項目多了之后,可以探索出區域標桿電價。孟憲淦猜測,與風電的發展歷史類似,政府會在舉行數次特許權招標后,根據其結果來確定更為合理的價格水平。
2003年,風力發電開始特許權招標,經過6年6次特許權招標,形成四類資源地區從每度5.1角到6.1角的四個標桿電價,為大范圍推廣風電鋪平了道路。“確定光伏發電的固定上網電價,政府同樣需要進行反復摸底。”孟憲淦強調。
光伏招標低價將影響太陽能熱發電市場
光伏降價光熱“心寒”
國內第二輪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招標報出0.7288元/度的低價,業內擔憂光伏招標的低價可能使光熱發電不具優勢,影響光熱市場的啟動。針對上述的市場揣測,8月24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一輪光伏發電的招標價格會對光熱發電產生影響。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看來,影響會有,但不會很大。孟憲淦對記者說,“光熱發電的產業規模很小,發電的成本很高,仍處于研發示范階段,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座正式投入運行的光熱發電廠。”
相比于光伏發電,很少有人知道光熱發電這一概念,通俗來說,光伏發電是指利用太陽能電池技術和光伏逆變器,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光熱發電是指將太陽能聚集,通過換熱裝置提供蒸汽,進而驅動汽輪機發電的技術。
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研發要晚于光伏技術,高成本是這項技術發展中無法繞過的主要障礙。即便在全球光熱發電規模最大的西班牙,其光熱電價仍維持在3.3元/千瓦時的價格上,即使考慮國產化程度可以降低成本的因素,中國光熱發電的電價仍會保持在2元錢左右。相對于中國第一個特許權招標的光伏電站、甘肅敦煌10兆瓦項目的1.09元/千瓦時的價格,無疑缺乏競爭優勢。而對于第二輪光伏電站招標報出0.7288元/度的低價,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價格劣勢則更為明顯。
孟憲淦告訴記者,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研發獲得了國家的支持,“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被列入科技部“十一五”863重點項目。然而,太陽能熱發電從示范工程到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則有很長的路要走,是否被市場接受還需要價格的檢驗。成本不降低,光熱發電難以擴大規模,而規模上不去,電價難有優勢。
記者了解到,現階段中國光熱發電仍要突破技術瓶頸。目前最為成熟的槽式光熱發電技術,其真空玻璃的集熱管損壞率高,其使用的導熱油一噸動輒三四萬元,價格昂貴,屬于成熟但不理想的狀態。而塔式的發電效率還比較低,蝶式仍處在試驗階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